文献笔记|Holding and Interpretation: Fragment of An Analysis

  • 题目:Holding and Interpretation: Fragment of An Analysis
  • 作者:D. W. Winnicott
  • 标签:抱持 诠释
  • 摘录:高彦慧

第一次分析持续了将近两年。这位被认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恢复得很好。分析结束后,他发生了变化,从一个性格内向、不确定性别、容易被诱惑变成同性恋的男人,进入一家工程公司,很快就开始管理其他人。娶妻生子,后来去学医,成为一名医生。

第二次分析开始于第一次分析结束大约十三年后。这次分析持续了两年多。此文献占篇幅最大的第二部分是第二次分析的咨询记录。

从这些珍贵的临床咨询记录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以从中汲取营养:

  1. 病人与自己联系的方式;
  2. 病人对温尼科特的使用情况;
  3. 温尼科特给病人的解释极其深度。

温尼科特一直认为,不应该要求任何形式的认可或感激是极其重要的。对这个病人来说,一个完美的分析就像婴儿时期的完美管理一样会毁掉他。温尼科特和病人之间不受任何侵入性理论预设的约束。在分析中,温尼科特让病人的精神现实在分析空间中找到它的情绪和性格。

当病人开始第二次分析时,温尼科特指出:“更确切地说,似乎有一个生命的观察者来和我交谈。”我们有时会谈到病人。病人这种好奇和深思熟虑的态度一直持续到最后。有人可能会说,对这个病人来说,除了他的思想,什么都不存在,他的基本态度是:我拒绝,所以我存在。正是这种拒绝和这些想法构成了他头脑中不断喋喋不休的内容,温尼科特称之为幻想。正是这种心理状态将他的主观自我与他人隔离开来,甚至与他自己的反思自我意识隔离开来。对外界,他只是被动的。对于真实的自己,如果有人可以用这句话,他只有保护的态度。他永远够不到它,也无法靠它生活。因此他抱怨缺乏自发性和主动性。温尼科特将这种不可逆转的分离归因于婴儿期的“理想”喂养体验,这种体验剥夺了患者对需求和欲望的所有主动性。本能的饥饿感或欲望会把人推向目标。这是他不能冒的一个风险。因此,他生活在那个没有客体的空间里,这个空间构成了他的精神状态和自我观察的小天地。在其中,每一种体验都由思想来代表,但没有任何体验或个人是内化的。病人自己说:“喋喋不休是在和任何人说话”。

温尼科特决定用抑郁的立场来框定这一案例。抑郁状态意味着一种内在精神状态,包含特定的情感能力和其他自我功能。对温尼科特来说,抑郁状态是情感发展的一个成就。理解这位患者使用温尼科特的基本概念在短语“母亲掌握情况”和“母亲的技巧”中。如果一个人仔细检查这个病人的移情关系,有一个特征非常突出:他观察温尼科特的分析技巧,并立即将其运用到他的语言中。他一路拒绝和否定客观客体温尼科特,以孤立温尼科特的分析技巧,使其成为自己的。此外,语言为这位患者提供了保持温尼科特距离所需的所有障碍。对这个病人来说是一个不祥的威胁是“满足感消灭了他的目标”。 鉴于这些限制,患者只能以非常专业和遥远的方式使用温尼科特。他对温尼科特的基本使用是找到一个个性化的空间,在那里他可以传播他的思想和他对自己经历的观察,并暂时允许他们之间的互动。但即使在这里,睡眠既是他的避难所,也是他唯一的依赖体验。温尼科特在他的一次睡眠后解释道:“当你睡觉的时候,你需要和其他负责人在一起。”这个病人对温尼科特的持续使用是温尼科特的某种沉默。病人知道温尼科特比他所理解的更了解他。这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秘密。

现在我来谈谈我想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温尼科特对这个病人的解释和他自己的剂量。温尼科特从一开始就感觉到这个病人在寻找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与一个客体的关系。这决定了温尼科特要为他和这个病人的关系设定一个特定的基调。像病人一样,他也部分地成为了临床过程的观察者。在这里温尼科特重视咨访关系的相互性(mutuality),他认为这种相互性属于母亲适应婴儿需求的能力。他自己在肉体的关注中活着,他的思想从未“抛弃”病人。这样的病人在反移情中激起了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仇恨反应,迫使分析者强行解释以缓解产生的紧张,或者陷入比病人的叙述更惰性和无聊的沉默。温尼科特还在笔记区域创造了一个秘密空间,与患者在沙发睡眠中的秘密空间相匹配。因此,两者彼此安全,并相互生存。每个人都知道对方的秘密,并与它生活在一起,没有质疑它。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人不能试图治愈一个病人,因为他需要他的精神资源来维持和生活。。

文献笔记|The Theory of the Parent-Infant Relationship

  • 题目:The Theory of the Parent-Infant Relationship
  • 作者:D. W. Winnicott
  • 标签:母婴关系;温尼科特
  • 摘录:高彦慧

亲子关系理论的一半与婴儿有关,另一半涉及母婴护理。

作者关于婴儿的论述:

这部分关键词是依赖性。婴儿的遗传潜力除非与母亲的护理有关,否则不能成为婴儿;而如果遗传潜能要发展成为婴儿,然后发展成为一个孩子,一个走向独立存在的孩子,必须以令人满意的母亲护理为前提。令人满意的父母照料大致可分为三个重叠的阶段:抱持(遗传潜能发展成为婴儿);母亲与婴儿一起生活(成为一个孩子);父亲、母亲和婴儿,三个人生活在一起(走向独立的孩子)。从依赖的角度来看,婴儿从绝对依赖,发展到相对依赖,再到走向独立。

婴儿在抱持(holding)阶段的健康发展的结果是他达到了所谓的“单位状态”(unit status)。婴儿成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这种成就相关联的是婴儿的心身存在,它开始呈现个人模式;作者把它称为灵魂在躯体中的存在。这种留置的基础是运动、感觉和功能体验与婴儿作为人的新状态的联系。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限制膜(a limiting membrane),它在某种程度上(在健康状态下)等同于皮肤表面,在婴儿的“我”和“不是我”之间有一个位置。所以婴儿开始有一个内,一个外,和一个身体结构。这样,意义就具有了输入和输出的功能;此外,它逐渐成为有意义的假设个人或内在心理现实的婴儿。抱着环境的主要功能是将婴儿必须对其作出反应的侵入(impingement)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婴儿建立了一个连续性的存在,然后开始发展的复杂性,这使得有可能侵入收集到全能的领域。

客体关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这里,婴儿从一种关系转变为一种主观构想的对象,转变为一种关系,转变为一种客观感知的对象。这种变化与婴儿从与母亲融合到与母亲分离的变化密切相关,也与婴儿作为独立的“不是我”与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变化密切相关。这一发展并不是特别与抱持有关,而是与“同住”阶段有关

作者关于母亲对婴儿的护理的论述:

抱持尤其包括对婴儿的身体抱持,这是一种爱的形式。这也许是母亲向婴儿表达爱意的唯一方式。所有这些都直接导致、包括并与婴儿的第一客体关系的建立和他第一次本能满足的体验共存。个人的心理健康,从免于精神病或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的责任的意义上说,是由这种母性护理所规定的。成功的母性护理,在婴儿身上建立了一种存在的连续性,这是自我力量的基础;然而,每一次母性护理失败的结果是,存在的连续性被对失败后果的反应所打断,从而导致自我削弱。这样的打断构成了毁灭,并且明显地与精神病性的疼痛和强度有关。

通常的情况是,没有被健康问题或当今环境压力所扭曲的母亲,总的来说,往往会足够准确地知道婴儿需要什么,而且,她们喜欢提供所需要的东西。这是母爱的精髓。有了“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照顾”,每个婴儿都能够有一个个人的存在,因此开始建立一个可以称之为存在的连续性。在这种连续性的基础上,遗传的潜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婴儿。如果母亲的照料不够好,那么婴儿就不会真正存在,因为没有存在的连续性;相反,人格建立在对环境侵入的反应的基础上。

文献笔记|The Observation of Infants in a Set Situation

  • 题目:The Observation of Infants in a Set Situation
  • 作者:D. W. Winnicott
  • 标签:儿童观察;温尼科特;
  • 摘录:高彦慧

作者强调在设定情境下进行婴儿观察,在设定的情境下给定观察事项的序列。在设定的情境中观察婴儿与压舌板等客体的活动,家长的状态,婴儿与家长、婴儿与作者(儿科医生及精神分析师)的互动。

在既定的观察事项中,有许多点焦虑可能会变得明示或暗示,其中一点,被作者称之为犹豫时刻(The moment of hesitation)。作者特别关注一个7个月大的女婴,她在这个阶段两次发作哮喘。在观察中作者已经证明了犹豫意味着焦虑,即同时表现出兴趣和恐惧(interest and fear),犹豫暗示这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作者因此推测此时婴儿头脑中超我的存在,并且作者已经提出婴儿的行为不能被解释,除非假设有婴儿的幻觉。

在孩子犹豫要不要拿压舌板的那段时间里,两次都发生了哮喘。她把手放在压舌板上,然后,当她控制自己的身体、手和环境时,她发作了哮喘,这涉及到对呼气的不自觉控制。当她对口中的压舌板有了信心,当口水流淌,当静寂变成了活动的乐趣,当观看变成了自信,这时哮喘就停止了。

弗洛伊德说,“焦虑是关于某物的”(anxiety is about something),可以推断,焦虑所涉及的“某物”对婴儿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为了了解更多关于“某物”的知识,有必要从对两岁到四岁的儿童,特别是两岁到三岁的儿童的分析中获得知识。作者提到这个年龄是因为梅兰妮·克莱因发现了这个年龄,作者认为所有分析过这些年幼儿童的人都发现,在这些分析的经验中,有一些东西是从对三岁半和四岁儿童的分析中得不到的,当然也不能从对潜伏期儿童的分析中得到。两岁孩子的一个特点是,除了次要的和高度复杂的心理过程外,还可以清楚地辨别出主要的口腔幻觉、焦虑和防御。

在这篇文献中还设定了其他观察情境,它们会带来其他婴儿的兴趣和说明其他婴儿的焦虑。作者所描述的环境具有特殊的价值,任何医生都可以使用它,这样的观察结果就可以得到证实或修改,它还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可以在临床上得到证明,而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文献笔记|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 题目: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 作者:D. W. Winnicott
  • 标签:过渡客体和过渡现象
  • 摘录:高彦慧

温尼科特在这篇文献中简明的介绍了过渡客体和过渡现象在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在婴儿刚出生的几周内,原初母爱全能贯注阶段,母亲全身心的跟婴儿在一起,婴儿的需要获得了魔法般的满足,婴儿会“认为”自己创造了这一切,感到自己无所不能,这就是婴儿的主观全能感,母婴共同创造了这样一个幻觉(Illusion)。当母亲慢慢从原初母爱贯注状态撤离,婴儿开始体验到挫折,魔法般的全能感逐渐消失,这个幻灭(Disillusionment)过程中,过渡客体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过渡客体是婴儿的第一个非我拥有物(The First‘not-me’ Possession),通过对过渡客体的使用婴儿获得心理上的安慰。过渡是一个中间状态,是内在幻想和外在现实之间的一个过渡。它帮助婴儿在需要母亲而没有母亲的情况下回到安静完整的状态。当然这个挫折不能够太大,否则会对婴儿造成创伤。

过渡性客体和过渡性现象属于幻觉范畴,是经验启动的基础。这种发育的早期阶段是由于母亲的特殊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婴儿的需要,从而使婴儿产生婴儿创造的东西确实存在的幻觉。

这个中间的经验领域,在它属于内在或外在(共有的)现实方面是不受挑战的,它构成了婴儿经验的大部分,并且在整个生命中被保留在属于艺术、宗教、想象生活和创造性科学工作的经验中。

文献笔记|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 题目: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 作者:D. W. Winnicott
  • 标签:独处(alone)
  • 摘录:高彦慧

真正独处的能力(Actually Being Alone)是指两人(two-body relationship)及三人关系(three-body relationship)之后的一人关系,它是复杂且看上去自相矛盾的。独处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促成因素。它与情绪成熟度密切相关。

独处能力的基础是他者的在场,即好的内在客体(Good Internal Object)的存在。自我的不成熟自然地被来自母亲的自我支持所平衡。个体内射了自我支持的母亲,或自我支持的环境(the ego-supportive environment),因而能够真正独处。

在这篇文献中作者还论述了ego-relatedness和id-relationships的关系,本我冲动只有包含在自我生活中才有意义。本我冲动要么打乱一个脆弱的自我,要么强化一个强大的自我。可以说,当本我关系发生在自我关系的框架中时,本我关系加强了自我。被加强了的自我才更可能拥有真正独处的能力。

文献笔记|Hate in the Counter-Transference

  • 题目:Hate in the Counter-Transference
  • 作者:D. W. Winnicott
  • 标签:反移情;温尼科特
  • 摘录:高彦慧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探讨矛盾心理的一个方面,即反移情中的仇恨。作者相信,精神分析师承担精神病患者分析的任务被这一现象严重地加重了,而对精神病患者的分析是不可能的,除非分析师自己的仇恨被很好的意识到并清理。这无异于说一个精神分析师需要自己被分析,作者也认为,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与神经病患者的分析相比是令人厌烦的,而且本质上是这样的。

作者认为,一个分析师无论他多么爱他的病人,他都无法避免对他们的憎恨和恐惧,他越清楚这一点,就越不会有仇恨和恐惧成为决定他对病人做什么的动机。

作者认为如果分析师失去觉察,无法意识到和处理自己的反移情,会失去客观的立场。如果一个精神病患者处于一种“巧合的爱恨”的感觉状态,他会经历一种深深的信念,即精神分析师也只能处于同样粗糙和危险的巧合的爱恨关系状态。精神分析师表现出爱,他肯定会在同一时刻杀死病人。最重要的是,分析师不能否认自己内心真正存在的仇恨。在目前的背景下,仇恨是合理的,它必须被整理并保存在仓库中,以便最终用于解释。

分析师如何能够做到客观的憎恨病人,作者认为分析师必须深入到我们自己最原始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分析,从过去和内心冲突的大量无意识仇恨中解脱出来。仇恨之所以没有被表达,甚至没有被表达,可能包含的原因可能是分析师认为自己从分析中获益比如报酬、社会地位、通过患者学习到了东西等,或者通过付诸行动的方式在表达比如结束咨询。

作者以自身的经历为例,讨论了分析师在工作中承受的反移情压力;同时也以自己如何与一个孤儿相处的经历,来说明似乎只有达到被恨的境界,病人才能相信被爱。

在文献的后半部分,作者讨论了母亲恨婴儿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作者建议在宝宝恨妈妈之前,在宝宝知道妈妈恨他之前,妈妈先恨宝宝。在这个部分,作者列举了妈妈恨宝宝的17个理由。重要的是一个母亲必须能够容忍恨她的孩子而不采取任何行动。同样的患者在分析中不能被期望容忍他对分析师的仇恨,除非分析师可以恨他。

最后作者总结:分析员必须表现出母亲对婴儿的耐心、宽容和可靠性,必须将病人的愿望视为需要,必须抛开其他的兴趣以便能够得到准时,客观,并且必须似乎想要给予真正只因病人需要而给予的东西。可能有一个很长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分析师的观点不能(甚至是无意识地)被患者欣赏。不能期望得到承认,因为在病人的原始根源上,没有能力与分析师进行认同,而且病人肯定看不见分析师的仇恨往往是由病人用他粗暴的爱的方式所做的事情引起的。只有这样,才能有任何希望避免治疗是适应治疗师的需要,而不是病人的需要。

文献笔记|Fear of Breakdown and the Unlived life

  • 题目:Fear of Breakdown and the Unlived life
  • 作者:Thomas H Ogden
  • 标签:崩解;温尼科特;
  • 摘录:高彦慧

摘要

作者对温尼科特的崩解恐惧的解释始于这样一种观点:温尼科特所关注的崩解是母婴关系的断裂。婴儿无法独自承受由于与母亲的关系破裂而产生的原始痛苦,它以一种它没有体验到的方式缩短了事件的时间,并用一种精神病性的防御来代替它。当崩解发生在婴儿期时,由于没有经历崩解,个体创造了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它生活在对已经发生但他没有经历的崩解的恐惧中。

作者认为,个体需要找到恐惧的根源的驱动力,是他感觉到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被夺走了,留给他的是是一种没有生命的生命,一个活着的死人的状态。

因此作者的观点是,尽管个体早期发生的崩解(breakdown)导致自我部分的丧失,个体都有活出完整自我的潜在趋势。

Winnicott描述了分析师如何帮助患者体验作者所说的他生命中未经历的方面。即in order for the experience of breakdown to get into the past tense, the individual must live the experience of what happened (then) in the transference (now).

在完全依赖的情况下,心理成长是通过体验和理解母亲/分析师的失败的养育/分析经验而发生的。自相矛盾的是,精神分析师必须同时以一种重要的方式让患者失望,这种方式打破了患者与精神分析师在依赖期之间的联系,而不是通过与患者一起体验当前的精神崩溃并帮助患者理解他对精神崩溃的体验而让患者失望。

温尼科特 V.S. 科胡特 | 持续更新

比较精神分析是一个相当有趣的方向,Mitchell 的许多工作就是以此作为出发点而作。温尼科特与科胡特之间的对比是时常被提及的一点,最近正好在读 The Language of Winnicott: A Dictionary of Winnicott’s Use of Words,不妨具体谈谈相似之处。

  1. 对于自体客体的使用能力本身是在不断发展的,从最初非常具象的需要,直到相当象征的使用,此处可与过渡客体进行对比:In essence, the process of separating inner from outer, Me from Not-me, is a journey from sensory immediacy to symbolic awareness.
  2. 对于温尼科特来说,「攻击」有其生物本能的基础,譬如「饥饿」,但它本身并非一定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而只有当环境是剥夺的时候才会如此。甚至它也并非全然带有敌意,而是融合爱与需要。即使母亲体验到了遭受攻击,这也并不一定是婴儿的本意。正如「自恋性暴怒」源于连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