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笔记|Transference-Love and Institutional Involvement in a Case of Psychotherapy Supervision

  • 题目: Transference-Love and Institutional Involvement in a Case of Psychotherapy Supervision
  • 作者:Rony Alfandary
  • 标签:督导,移情-爱
  • 摘录:林啸

摘要:

本文描述并分析了一个学生被督导的事件,她的着装规范提出了一个关于移情-爱情存在的问题。同时在该案例中研究了多文化和性别问题,以说明这一主题的复杂性。

督导也是一个机构和多元文化问题作为治疗过程中的默认参与者出现在最前沿的地方。如果没有足够好的督导,病人和治疗师都有被强迫重复病理模式的危险。被督导者在督导中的行为和感受通常是治疗师-患者关系中发生的事件的反映,最终反映在患者的历史和心理中。从治疗师到被督导者的角色转换使情况变得特别困难,并导致认同患者的防御行为、行为和消极治疗反应,这些在督导过程中反复出现。而督导所在机构的参与和整体存在可能会加剧患者-治疗师/督导者-督导者三位一体中投射性认同的复杂性。该机构的目标和规则存在于治疗和督导关系中,无论是口头的还是非语言的,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它们的影响需要得到承认,以监控向环境的移情

作者针对移情问题,提出两种观点:

  1. 第一种观点倾向于将移情-爱的出现概念化为表示阻抗,因为暴露一些被压抑的材料会有迫在眉睫的危险感,通常与婴儿性问题有关。根据这种方法,治疗师需要像处理任何其他形式的阻抗一样处理阻抗,以使治疗不受阻碍地继续。
  2. 第二种更复杂的观点倾向于将移情-爱的出现视为治疗关系中几乎不可避免的事件,这表明“深情的移情”促进了深层情感发展的亲密唤起。因此,对移情反移情问题的谨慎探索将导致治疗僵局的突破,使患者在表达和实现成人爱的能力方面获得更大的个人自由感。在治疗范围内探索移情-爱,可以让病人记住婴儿期爱的压抑区域,而不是把它们当作违规行为。

当在一个机构的注视下发生时,督导者应该意识到他或她与被督导者的工作关系中涉及的多方面问题,包括多元文化问题和移情问题。督导关系的三重形式是以个人关系为基础的,而个人关系自然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文献笔记|Some reflections on empathy and reciprocity in the use of countertransference between supervisor and supervisee

  • 题目:Some reflections on empathy and reciprocity in the use of countertransference between supervisor and supervisee
  • 作者:James Astor
  • 标签:反移情;督导;
  • 摘录:林啸

摘要

文本作者通过对比督导和分析来描述互惠,而督导关系中的互惠:这是一种心态,在督导关系不对称的背景下,督导在这种心态中执行区分内部督导和分析顶点的任务。

1、督导与分析的本质:

督导的本质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Rustin 1996)。因此,它既是临床的,也是教学的。这是一个有一定注意力的空间,与分析并无不同,因为交流是从多个顶点的位置来思考的(Rustin 1996)。它也像分析一样,督导导致一个过程和一个模型的内化,这使我们能够督导我们的会谈。对不同的经验思维方式持开放态度,缺乏评判态度,仁慈和各种形式的分析思维是督导和分析的特点。但督导不同于分析,因为被督导向督导的移情没有得到系统的分析或解释。督导开始时的另一个复杂因素是被督导者的历史关系对他们自身内部客体的附加权重,以及他们对这些客体进行分类的需要。

2、督导的焦点:

我们需要关注在督导过程中的焦点,是督导者还是病人。如果督导者过于关注被督导者,而对他的病人关注不够,那么在督导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就会具有事后诸葛亮的迫害性质。另一方面,如果注意力过于集中在病人身上,那么对于见习分析师来说,效果也可能是令人沮丧的。

3、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4个案例来描述督导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包括

  1. 别未被材料修改的被督导者的误解
  2. 投射认同和反移情
  3. 在督导者的反移情中使用互惠来帮助解决督导者与病人之间的工作僵局
  4. 她对我的移情反映了她病人的移情。但有时她表现得好像受病人情感的支配。格林伯格称这种投射性反认同为“反移情”

4相互影响与督导者的角色

被督导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利用督导者,尤其是当被督导者的材料非常紧张和痛苦的时候督导者和被督导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一个规律,这个规律通常与材料密切相关(Rustin 1996)。当被督导者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非常焦虑,督导变得更加积极地试图帮助他控制经验,并提出更多的建议和配方。如果病人变得越来越不受约束,如果病人不知所措,督导者会试着对他的督导者更加包容,甚至可能是指示。在其他时候,督导者的主要职能是,玛格丽特·鲁斯汀所说的“解释联系的思想者”(鲁斯汀1996)。

提供解释的行为就是治疗。病人不必对所说的话做出任何承诺,就像她不必对自己的感觉做出任何承诺,也不必对认识到某些真理的含义的后果做出任何承诺一样。一旦我明白了这一点,我就详细地阐述了它,变得积极和描述性,以回应我的督导的不作为。

我们是如何存活下来的

初入门时,总是听到,某一阶段,你要做的只是从来访者的攻击之下「存活」下来。因为被重复了太多遍,懂或者不懂好似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只是像记住设置一样印刻脑海之中;也没有想过「如何」存活这个问题,就像知道要去存活下来,大概总能找到办法一样。

第一次考虑这个问题是在真正被来访者攻击的时候:

我知道比昂讲过容纳,克莱因讲过施虐幻想,我也知道温尼科特讲过要存活下来。

我甚至见识过我的分析师是如何在我的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之下存活下来的。

但是,那个时候,我还是感觉坐立不安,想要做些什么(诠释?镜映?辩解?安抚?……),以便逃离这种感受。

存活下来真的可以做到吗?那温尼科特不是事实上被由此引发的心脏病杀死了吗?」我这样想。

第一次理解这个问题是在和督导讨论的时候:

「来访者就像小孩子有情绪,你需要让 TA 闹一阵,闹一阵就没事了。」

「那比如说,你可以这样说……你感受一下,如果这样说的话,来访者和你会有什么感受。」

我沉默了好一阵,督导用询问的眼神看着我。

「我在试着感受呀。」我抗议说。

「你不能这么感受,你要把它说出来……」

于是,那个小节,很大一部分时间,我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一段话,报告感受,督导给我更正细节(语调,表情),然后重新来过。

到了最后,「那你现在是什么感受?」

「大概就是非常专心地关注吧。好像我退到了背景之中,隐匿起来,重要的是去理解来访者当下的感受。」

最后变成了一句过于老套的话:

It is a space for you, not for me. (这是一个为你,而不是为我存在的空间。)

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如此一来,就像利刃变作了花瓣,飘落到了我的身上。

哦,不,只是,如果能够了解,来访者的攻击背后实际上是巨大的痛苦,失望,被拒绝感……那么咨询师就根本不会披上防御的外衣,安坐在那里也就会变得容易多了。

就像一次团督,我问 Linda,面对那个总是不断提出结束咨询,每每一个小节开始也在讨论结束的来访者,会不会有压力?

其实理解了 TA 的这个模式,还真并不感到很大压力。她说。

当然,移情与反移情,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养育」一个咨询师

每次课程结束之后总要热闹一阵,这回讨论了「被督导 diss」的话题,我也临时起意写上一篇。

近来杨柳老师连续写了两篇「督导师手记」,读来与自己在被督过程中的体验相互印证,畅快极了。这是不是最好的被督招募广告?

——无论是被督体验而言,或者成长效果来说,督导作为容器抱持焦虑的功能,都与个案理解,或者理论、技术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更加重要。

督导选择的指导方式好似母亲带领孩子拼图游戏:既不代替包办,也不焦灼敦促,过程之中却能够安抚引领。我还记得刚刚开始工作时,对于某一梦境的理解毫无头绪,一团模糊,督导采取的方式是让我把它们直接讲出来,「那一团模糊来自于你的直觉,是非常重要的。」我就这样不知如何就说到了关键,发现自己竟然是懂得的,那次体验也让我重新理解了那个关于拼图的故事。

身处东亚文化的单一评价体系,常易忘记,每一个体都有其自身特质,并无好坏优劣,只要善加利用,我之前曾说过自己经常在团体督导之中特别分明地看到每个人的宝贵,我的督导也常在工作之中并非刻意地提醒我这样一点。

于是,曾经与来访者面对共同的问题变成了容易理解、共情到 Ta,不够直面惨淡的人生变成了相对温和的咨询风格……

「这些都并不是坏事。」督导说。

问题在于,要去觉察,并且理解,这样才能再去扬长避短。

说到底,咨询之中的焦虑只是与「我」有关,而与来访者无关,当你怀揣焦虑之时,甚至并不是在工作,就更谈不上怎样工作,工作得如何了。

以为自己能够真的能够帮助到来访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以他们期待的方式),想象自己能够立刻成长为督导一样的江湖传说,或者终有一天「修通」所有的问题,这才是最大的「病」:得治

为了教会被督这样一点,督导也是用尽十八般武艺:

「已经做过这个诠释?不好意思,心理咨询就是不断重复,螺旋深入的过程。」

「总是以为成长太慢?慢慢来呀,我也没有催促你。」

更多的是在来来回回地细致讨论之中明确对于个案的理解,并且就像打磨一把工具一样去体会反移情;或者上阵演练,这样讨论下来,要去如何回应,又有什么感受。

长期工作下来,是会有一种被看透的感受,一点偏差尚未仔细上报,已被读出了原因,通常排除了理论,技术的不足,它们大多会和被来访者激活的部分有关。

那就再回到个人分析之中。

~~反正督导会很有边界地不去管你的。但是,~~心理韧性也在这个过程之中生长出来,毕竟被好妈妈养育了这么久,总归会内化一些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