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笔记|Rewind:Conecepts of Psychoanalytic Change Of Gear Shifts and Paradignm Shifts

  • 题目: Rewind:Conecepts of Psychoanalytic Change Of Gear Shifts and Paradignm Shifts
  • 作者:Estelle Birowitz,Ph.D.
  • 标签:精神分析;范式转变;自恋移情;反移情;
  • 摘录:林啸

摘要:

这篇论文将考察三篇精神分析报告,这些报告涉及精神分析治疗中产生变化的不断发展的思想。我们是否感觉到这些问题是由于偏离了一个现有系统的规范而产生的,而这个系统本来是足够的,或者我们是否感觉到这个系统本身需要一个“范式转变”(库恩,1970)。

  1. 此时此地与彼时此刻:后知后觉的洞察力:在开放系统中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在封闭系统中的内部活动,会导致变化、改善和治愈。文献反映了这种直觉,因为它开始提到“此时此地”的移情解释。这是一种认识到移情中的分析者不仅仅是一种投射的幻觉,而是为病人执行一些功能的方式。
  2. 自恋移情,一个新的工具:如何和何时使用它:分析师或多或少地放弃了禁欲的立场,充当了病人的父母和/或教育者”(Basch,1991,第4页)比昂(1970)提出了分析情境是一个容器的概念,一个可以接受和容纳病人攻击而不报复的空间。当患者了解到他们的攻击没有摧毁客体,他们的爱没有引诱客体时,他们就可以开始痊愈。所有这些骚动导致人们认识到,一旦人们拓宽移情的概念,一些病态,更棘手的问题——自恋和无序的实体——可以用精神分析来处理。
  3. 改变关于干预的惯例;再谈战术和技术:Spotnitz提出的操作理论,这个理论不仅包括自恋移情,而且大胆地将一系列干预措施不仅仅视为“参数”,而是作为病人改变和治愈的组成部分。该技术中固有的防止“混乱退化”的保护措施使他能够轻松应对治疗中出现的攻击性因素。他的目标是让病人在情感上成熟,在这种状态下,病人可以有多种选择根据需要做出情绪反应,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复原力会稳定下来。
  4. 关于中立的痛苦观念:反移情和情感交流:到目前为止,反移情已经变得非常具体,并被仔细检查其产生的关于病人对事件的阻塞、扭曲和过度防御反应的线索他们早期的精神生活,并不像以前那样简单,为分析师分析不足、适应不良的反应倾向提供线索。分析师必须不断扫描自己的感觉状态,寻找“共鸣或不和谐”的暗示。这需要缺乏防御性,分析师可以在患者痊愈的深层与患者进行情感接触。分析师不支持冲突的行为;不要因为自己的反移情原因而过度参与一组特定的治疗目标;不过度参与治疗结果;不具有诱惑性、操纵性或虐待狂;把一个人的治疗满足感集中在专业能力的体验上..
  5. 安全设置和可靠客体:新密钥中的解释:患者需要得到保证,他们的治疗师不会被他们幼稚的愿望所吸引,韦斯等人发现,大多数患者希望掌握这些愿望,而不是简单地感到满足(同上)。病人试图吸引治疗师的部分原因是为了测试这些安全条件,无意识地挑战治疗师的可靠性。三个主要的治疗因素:一,需要一个能够为患者提供有利于情绪反应的环境和正确的再训练的客体;二、合理有利的生活状况;第三,对分析治疗的真正渴望。
  6. 改变倾听视角:现代精神分析学家的助听器:随着时代变化在人类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揭示了自恋相对于恋母情结的相对突出。

这种对有关变化的文献的有限抽样并没有穷尽这些问题的范围、它们的描述、围绕这些问题的争论或提供的解决方案的范围。正如文献所考察的那样,来自各种训练和背景的精神分析学家正在批判传统概念,正在描述需要处理的新主题的出现,并且正在重新思考“精神分析治疗作用的本质”。

文献笔记|The Daedalus Experience: A Developmental Vicissitude of the Grandiose Fantasy

  • 题目:The Daedalus Experience: A Developmental Vicissitude of the Grandiose Fantasy
  • 作者:Marian Tolpin
  • 年份:1974 年
  • 标签:#自恋

飞行之梦最终形成更为现实的技能、兴趣与成就。夸大幻想必须经过漫长的发展变化并且融入整个人格组织,其中需要经由母婴纽带形成的过渡心理结构。

文献笔记|Pathologic Forms of Self-Esteem Regulation

  • 题目:Pathologic Forms of Self-Esteem Regulation
  • 作者:Annie Reich,M.D.
  • 标签:自尊、焦虑、自恋、创伤、超我
  • 年代:1960
  • 摘录:阎晗

想法

摘要

成长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评估我们的潜能,接受我们的局限性。

自恋者不断感到被轻视、不被爱、不被欣赏,也会感到尴尬、难为情。此外,他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也忧心忡忡,观察自己是否有疾病迹象的自我意识和疑病症焦虑都是典型的自恋症状。

可靠、坚固的防御以相当程度的自我整合为前提。

自我必须有力量,同时规避强烈的焦虑攻击。

用少量的焦虑作为危险信号,调动防御以期望的方式影响驱动。

如果创伤发生得太早太猛烈,自我还在原始状态下,自我无法成功控制焦虑,这种早期的创伤不仅严重干扰防御的形成,也会影响自我的整合与正常发展。

过早过于频繁的精神创伤,使得性欲自恋永远地从客体退缩到岌岌可危的自我。

这种自我在不成熟时期的早期创伤造成了对以后的危险情况有婴儿般的退行反应。

自恋的幻想常常与超我的要求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它们包含一个未升华的,满足本能的角色所需要的许多元素。

身体自恋的成功转化取决于自我升华的能力,以及去侵略性的能力。

未升华的、色情的、狂躁的自我膨胀很容易转变成一种极度沮丧、毫无价值、忧郁症般的焦虑。

自我欣赏包括蔑视他人。

完全性化和被美化的客体被建立为一种原始的自我理想,一种他渴望成为的客体。但它注定要崩溃,不受控制的不断攀升的侵略摧毁了被美化的物体。随之而来的是过程的重建。

自尊补偿性的自恋波动与循环性精神病状态很相似。

尽管有很大的扰动,但人格通常保持完整,不涉及病理过程。

降低的自尊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感觉毁灭,而非罪恶感。

因此,它不是一种消融严格超我的积极阶段,而是对融合原始自我理想来恢复原状的自恋幻想的补偿。

文献笔记|Narcissistic Resistances In The Analytic Experience

  • 题目:Narcissistic Resistances In The Analytic Experience
  • 作者:Jorge Luis Maldonado
  • 标签:自恋;阻抗;投射性认同;反移情
  • 摘录:林啸

想法

自恋阻抗中,分析师是通过他的干预,特别是通过他的反移情中发生的情感表达,允许构建这种类型的关系,并由此建立自恋的认同。在对来访者提供的材料的解释中出现了伪解释的情况,可能通过反移情会无意识的助长了病人防御性幻觉的发展。而导致分析过程停滞。我们又必须看到来访者自恋中对客体的选择和使用的方式,幻想了一个客体来拒绝客体,但是有出现了对客体丧失所带来的哀悼,于是来访者不自觉的转变对外部客体的认同。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临床经验中的自恋阻抗和病人复制自恋阶段的假定自主性。这个问题是通过对一个病人的分析来研究的,这个病人受到了强迫性的干扰。之所以研究症状和移情之间的关系,是因为症状与客体的特定行为有关,并且为了理解强调自体性活动的幻觉的意义。本文的目的是从人际经验的角度来处理自恋阻抗的问题,因为它呈现在分析性的相互关系中,并与决定它的自恋结构相联系。

相关理论回顾:

  1. 自恋的自给自足悖论:第一个悖论因为它需要一个客体来证明它随后可以抛弃这个客体。第二个悖论发生在自恋的主体只有在客体给出某种迹象表明他受到这种“无所事事”的影响时,才能成功地与客体不可或缺。
  2. 自恋阻抗:亚伯拉罕(1919)描述了自恋阻抗对遵守基本规则的影响,因为自由联想受到阻碍,因为语言交流只适应于有意识的思想路线。在这种类型的阻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呈现无意识的封闭效应的方式,因为它成功地消除了从其他无意识表象中衍生出来的有意识表象的出现。这种阻抗的特点——它的长期性。事实上,它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它被构造成一种对外部刺激和双向驱动的紧凑防御。通过分析师干预,他有助于巩固病人体内无所不能的幻觉。这种幻觉,在分析师的支持下,反过来支撑着阻抗。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分析师的干预已经失去了揭示无意识的可能性,其行为本质上是为了保持患者不稳定的自尊,这是基于他的自恋自大。分析师认为他在解释,只是通过伪解释,助长了病人防御性幻觉的发展,这增加了他的全能。他无意中喜欢阻抗材料的交流,因为当自恋幻想被整合时,这种材料会永久存在。他的参与可能包含某种程度的无意识参与,这种参与会导致患者的分析过程停滞不前
  3. 移情倒错:可以认为移情倒错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场合。第一次,病人对这个客体释放了他的虐待狂,然后,第二次,他退回到一个自恋的避难所。然而,这并不一定要从他的角度来看,因为正是在自恋退缩的时候,投射认同才是最强烈的。在那些沉默的时刻或在他叙述性的宣叙调演讲中,对客体的影响最明显。他以更大的强度施加他的虐待,并且需要一个来自客体的答案,就在假定的自恋退缩的时刻。这种联系并没有因为自恋的退缩而中断,相反,它却变得更加紧密。
  4. 投射性认同:正如Money-Kyrle (1965)所指出的,为了获得自我崇拜,总要有另一个性别歧视的客体来对其进行相反幻觉的投射认同。我想强调的是,客体发出的情感信号成为了客体必须发展的一个特定因素,以便赋予自动性爱活动以意义,并促进幻觉的创造和行动。这种潜在的幻觉给性活动赋予了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客体需要发展的活动而建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意味着“放弃”一个客体,或者一种客体关系的手段,也是一种幻觉。这启动了一个过程,就其结构而言,类似于哀悼过程中发生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认为自恋的病人,对于与客体的关系,呈现出两种悖论,这在观察分析关系的演变时变得明显。第一个悖论是自恋的病人需要一个客体来拒绝它,因此,他能够肯定他可以放弃任何客体。第二个悖论在于,主体只有在客体以某种方式表明这种不参与影响了他的情况下,才能成功地摆脱客体。自恋的病人利用来自客体的信号来表明他在情感上受到了影响,以此来建立和给幻觉以现实的表象。

问题描述:

  1. H先生大约30岁时开始接受治疗。他向我咨询,因为他感到长期焦虑。他没有朋友。他在社交生活中有多次冲突,而且,尽管他有智力天赋,他一直在推迟考试。因此,他被归类为慢性焦虑。他有一个小两岁的妹妹。他已婚,没有孩子。
  2. H先生有很强的精神分裂特征,他经常手淫,有时一周几次,甚至每天几次。手淫最初的隐藏和随后的强大阻抗使其得以持续,导致了他在分析中对手淫的描述延迟。然而,一旦它们通过有意义的材料表达出来,并被分析师理解和解释给患者,症状就会突然减轻,最终只是偶尔出现。这发生在他分析的第六年,一周四次。
  3. 在本案中,它的症状特征是由它的强迫性和导致它的施虐受虐幻想所决定的。手淫可能有许多对立的含义。

成长经历:

  1. 当他的妹妹出生时,也就是他出生两年后,他被从父母的房间里带走。他的妹妹在他母亲床边的摇篮里代替了他的位置。他记得在他妹妹出生之前,他曾和他的母亲手拉手睡觉,而这一点突然丢失了。
  2. 与他高中最后一年,有一位女老师,他认为她非常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努力让学生理解她的解释。这位老师和他自己之间有一种强烈的同理心,部分原因是他对这门学科的快速理解和兴趣。他认为与其他学生相比,她对他表现出了一些特殊的关心。在他的记忆中最突出的是一种羞耻和内疚的感觉,这种感觉源于上学的最后一天,当H先生开始抱怨和批评她的教学质量时,令人惊讶。老师的回答像一句格言一样铭刻在他的脑海里。她说,“我希望有一天你不得不去教书,希望你有一个像你一样忘恩负义、不顾他人的学生”。赫里记得他自己的判断是多么不公平,这是为了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他也意识到年底了,没有机会和她重新建立关系。

梦及象征:

有一天,刚旅行回来,他给了分析师一个代表生育女神的小石灰石雕像。这与不育性的逆向感觉有关。这是一个躺着的孕妇的复制品,她的腿在膝盖高度被切断了。这个客体有一个重要的象征和交流价值,因为它既与移情过程中后来发生的问题有关,也与他过去有意义的事件有关。这座小雕像成了病人给分析师的一条重要线索,以便理解他在母亲怀孕和妹妹出生期间的创伤经历的意义。它也带来了对分析关系中一个重要症状的理解,即不育的体验。但石像也包含不动、惯性和空洞的元素,这些元素与分析过程所经历的不动状态一致,同时也代表了这种不动状态。

分析师的理解:

  1. 神经症患者的其他退缩行为是自闭症现象和自闭症障碍。由于强迫性手淫是对与客体关系中出现的焦虑的防御,它也是对发生在这种关系中的干扰的回答。因此,它是在客体的关系中生成的。它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拒绝满足客体的方式;
  2. 他以同样抗拒的方式呈现了他不常见的梦。他要么讲述它们,然后退缩到不可移动的沉默中,要么让它们与将显化方面的不同元素联系在一起的联想隔离开来。
  3. 有必要考虑到产生孤立和退缩现象的恐惧状态可能与同时在客体上锻炼自己的行动同时存在。
  4. 对他与老师关系的记忆揭示了一种客体关系,在移情中展开,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首先,他对客体产生了有利的期望。后来,当另一方试图回应这种期望时,他会毫无征兆地改变。这种关系将进入另一个阶段,旨在激起客体的失望。
  5. 他对客体的强迫性退缩是出于对女性的恐惧。这种恐惧与面对解剖学上的性别差异时产生的焦虑有关。它还与对被阉割的客体的恐惧有关
  6. 这导致了这样一种信念,即也许分析师的干预,特别是通过解释表达的反传递情绪的表现,被用作刺激来刺激自己,导致延迟的强迫性手淫
  7. 他能够认同他父亲的理想形象,他父亲用他的阴茎鞭打奴隶母亲。同时,他要么变成镜子前的奴隶母亲,要么变成被惩罚、被强奸的女人,从而与异性建立起自恋的认同感。这种身份认同的交替游戏在他身上证实了他的无所不能的感觉,并导致他狂躁的信念。
  8. 这样,H先生变成了两性的主人,从而获得了他的双性恋幻想就是现实的无所不能的幻觉。当通过他的阻抗,他成功地停止了分析过程,病人就变成了一个有生育能力的母亲的形象的反面,从而与那个形象建立了相反的认同。这个过程由包含内在矛盾的石像来代表,用“女性雕像-生育女神”来表达。由于它是一座雕像,有着相应的不动性,这个图形成为了对病人分析的贫瘠和不动性的代表。然而,由于其“神圣”的性质,它显示了对这一形象认同的理想化程度。因此,他将俄狄浦斯情结特有的三角关系转变为拱形关系。不管它的功能是什么(母亲-奴隶还是父亲-虐待狂),自给自足和拥有两性的幻想都是以否认另一方主角的需要为代价而实现的。在外部客体的帮助下,主体能够与原始场景的主角建立这些认同。这种对客体的特殊使用使他能够将自慰转化为狂躁的信念。

文献笔记|Defense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 of the Total Personality

  • 题目:Defense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 of the Total Personality
  • 作者:Therese Benedek
  • 标签:超我;自我;自恋;防御机制
  • 摘录:阎晗

想法

摘要

分析家充当无意识者对抗被压抑势力的顾问,代表一种温和理解的超我。

本文只处理超我和自我之间结构性关系。

病人1:强迫性防御机制。为其超我承担责任也是分析师的事,他的自尊心接近崩溃,唯一的救命手段就是推开责任,使他保持了恐惧,而无法批判性地面对分析。因此,在这个分析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不必与来访的超我反应做斗争(而和其他类型的功能更好的综合神经质来访则必须克服)。

病人2:希望改变自己的内向个性。他是在两次事件后放弃了外在攻击和竞争,一件是10岁时父亲的去世,另一件是他向玩伴扔石头后产生的恐惧和内疚,使他随后立即晕倒。他要压抑自己作为男孩的攻击性。他担心如果承认自己无意识的本能驱动意识,道德和人性就会受到损害。新出现的无意识材料受到超我的否定评价,被认为是自己的错误,力比多贯注再次被压抑。

自我整合能力最重要的功能是被压制之后对俄狄浦斯情结的阐述,这个过程对之后处置本能设定了模式。由被否定的本能产生的去性化的力比多通过次级自恋强化了超我。这种自恋,是对放弃本能满足的补偿。我们必须打破这种结构关系,分析这种超我反应的自恋意义。超我失去自恋的动力,无意识材料的流动就扫清了障碍。

无意识材料内向,强化了超我,可能导致惩罚、抑郁和恐惧。

病人3:他提出批评,但无法表达情绪,这让他惊讶害怕,他认为自己错了,超我的这种无意识反应不符合他有意识地希望在分析中合作的目的,做出了抑郁症的反应。但在抑郁中的焦虑如此之大,他必须抵制它。对他抵制的解释伤害了他的自恋,他认为自己受到攻击,但他不能坦率地回击,他一次又一次压制自己的攻击性,增加了自己的紧张和过敏。超敏延展到器官。

病人4:暴露自己的强烈倾向是羞耻作为防御性反应而产生的根本冲动。羞耻的情感表达了超我和自我之间的紧张,但赋予了自我受虐的满足感。羞怯的动力其中之一是超我的自恋,受虐的恶性循环被打破,可以分析她受虐狂的自恋和性内容。

这位自恋、敏感的病人,在分析中的态度是:我被羞辱了。面对分析情况的每一个阶段辨识出自我与超我的要求。分析的内容被相应理解为对“自我”的贬损。其中一些病人,他们的自我被大量投注于幼稚的自恋和受虐、性化的屈辱,并长期接受它,而不为自己辩护。

在某些案例中,超我和自我之间的自恋平衡,以至于超我无法强制实施内省,自我有足够自恋能量来自卫。更自恋的自我通过投射来保护自己。

受伤和被羞辱不同。在羞辱中,超我的要求得到承认;而在被伤害中,超我需求被否定。

病人7:因为咄咄逼人的个性,不断期待惩罚。她对母亲的幼稚依赖如此大,以至于被抛弃的想法激发了对死亡的恐惧。害怕失去母亲是对超我最严厉的惩罚,因此这种人格在心理上无法抑制焦虑,但可以将之投射到客观世界。

病人8:同异性的关系明显冷淡,假装优越性,也是她在分析中的态度。家中姐妹竞争非常激烈,她是其中最男性化、最孩子气的。这种积极的自恋防御背后是焦虑,她通过不断逃避来处理这种威胁。

正如安娜·弗洛伊德指出的,解决冲突的最佳办法就是通过害怕超我而产生本能的防御。

动态高效的自恋(自恋贯注)是个人防御机制特征的罪魁祸首。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消极的治疗反应。

自恋人格书籍清单

一些关于自恋人格的书籍。

自恋人格

自恋人格并不容易区分,部分因为在同样糟糕的情感体验之下,他们可能使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进行应对——所以学界才有了“薄脸皮”与“厚脸皮”的划分,而这只是它的亚类的一种分法而已。

一般来说,听到自恋人格容易使人勾勒一幅刻板印象,忽略隐性存在的自恋人格。如要仔细了解这一人格特质,还需在实践基础上阅读大量文献,并且加以比对。

最近蜗居在家,阅读了一些与之有关的书籍,随手做了一个整理,分享出来。

概论

首先还是要去推荐《精神分析诊断》,南希写作有一特点,虽然学术扎实,旁征博引,但是读来却不失文采,最妙之处在于,她把每一人格的细微之处描画到位,无论何时,你都能够返回重读,随着实践经验的逐渐丰富,每每又能得到新的领悟。

同样值得推荐的是出自南希团队的 Psychodynamic Diagnostic Manual, Second Edition,可以参考相关章节。超过 1000 页的本书表面看来令人难以下咽,其实,只要打开目录翻看,即可完成拆解,怀揣地图之后,再做工具书籍使用即可——拣选目前最感兴趣的部分,或者实践之中最为痛切的部分,时时翻阅,常读常新。因为它也继承了《精神分析诊断》的一些特点,即使是耳熟能详的概念,也有再次深入探索的必要。

深入

如要深入研究,不得不提两座大山:Kohut 与 Kernberg。前者的三本著作已经引入国内,除此之外,论文集也是首选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和光已将部分论文翻译出来,收录在了它的官方网站与公众号之中。Kernberg 的 Borderline Conditions and Pathological Narcissism 也是一部关于自恋人格的宏伟著作。

两人的理论、技术差异相当之大,就难读这一点来说,却出奇一致。不过,虽然难读,困难之处更多在于细致如麻的叙述过程,相对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困难。Kohut 则是从语言,到理论,处处设障,即使如此,阅读原作带来的收获也是值回票价。

拓展

在《精神分析诊断》之中,南希还推荐了以下几本:

  • 《天才儿童的悲剧》:嘛,我只想说这本书已经绝版了。当然你还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读到它,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它曾带来的震撼。它的内容的普适或许会让人意识不到与自恋人格的关系,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不难想见我们忽略了多少习以为常的自恋人格.
  • Shame The Underside of Narcissism:或许与许多人想象得不同,羞耻是自恋人格的核心情感之一,本书带来了不少详细的理论探讨,以及临床案例。
  • Narcissistic States and the Therapeutic Process:梳理治疗过程,自恋人格结构不同,治疗方法也会不同。

自助

读文献读倦了的时候,我也去翻了两本本自助书籍。内容或许浅显,但是也算扎实。如果你的身边也有需要帮助的朋友,不妨推荐给他们看看:自助书籍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帮到人的,我并不是说,人们读了自助书籍就会变好,而是,阅读自助书籍可能会是试图理解自己的第一步,而滚雪球一般,它可能会变成行动,谈话,求助,以致最后真正的改变。

吐槽一句,相较于焦虑、抑郁来说,自恋人格的自助书籍还真是少啊。就算有,也是教你怎么防备自恋人格的。大概就像文献之中说的那样,自恋人格并不会带来那么严重的问题,甚至受到社会赞许,他们也是到了迫不得已,才会进入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