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笔记|Anger, Anhedonia, and the Borderline Syndrome

  • 题目:Anger, Anhedonia, and the Borderline Syndrome
  • 作者:Frank Miller
  • 年份:1975 年
  • 标签:愤怒 ;边缘人格障碍 ;

边缘人格使用愤怒作为防御,而且这一防御机制注定失败,这一失败是强烈依赖与理想化,且否认与客体的分离的结果,愤怒有助于情绪的快速释放,愤怒作为防御失败之后,随机迅速转向自身,产生自我毁灭的冲动。这一防御同时使得快感体验变得不再可能,因此,边缘人格长期体验到快感缺乏。

对于边缘人格来说,他们没有进化出来复杂与内化的方法获得必要满足,而且,需求不能满足对于他们来说具有潜在的灾难性质的意义。任何推迟满足需求的尝试都会导致极度焦虑与退行。

从体验上来说,他们的愤怒是充满焦虑的,突然的,出乎意料的,令人困惑的,与之相对,愤怒并没有带来充满的感觉,而是可怕的空虚。愤怒实际上会阻止退行与自我解体,带来熟悉的感觉,保留客体关系。

愤怒帮助边缘人格获得现实增强的感觉。

文献笔记|The Therapeutic use of Countertransference Data with Borderline Patients

  • 题目:The Therapeutic use of Countertransference Data with Borderline Patients
  • 作者:Lawrence Epstein,Ph.D.
  • 标签:反移情、边缘型病人、次级成熟失败、解释的使用
  • 年代:1979
  • 摘录:阎晗

摘要

针对边缘型病人反移情数据的治疗应用。

第一部分重点:反移情数据在治疗边缘型病人中的应用。

温尼克特定义的反移情的客观部分:分析师的爱与恨,是对病人实际性格和行为的反应。

作者认为的分析目标:促进成熟的过程允许自我组织和力量的逐渐成长。

内在病态的人际关系是由应对父母无法满足其特殊的成熟需要儿产生的自然结果。

婴儿期和幼儿期,这种矛盾的人际关系会给自我带来压力并削弱自我,阻止一个被认为足够好的统一自我的发展,被称为是“不称职的养育”。

分析师对病人的反应通常是由于病人的投射和自我分裂过程引起的,基于其自身病态的人际关系中的感觉和冲动而形成。

另一种说法,在人际关系中的移情投射,会在原始的反移情的影响下发生。

因此,需要从结构上纠正持续存在的内在病态。

病人的自我客体关系是对首次反应的成熟建立的失败,而重复的事件是对次级成熟失败。

分析师需要以纠正或反转的方式与病人一起面对次级成熟失败。

首先,未处理的反移情反应可能使病人自身和其病态组织永久化内部对象世界。另一方面,反移情数据,可以帮我们理解可能存在的特殊内化的自我他人关系此刻正在重演。

案例中的变化:

  1. 病人的破坏性被分析师夸大了,远离病人的自我,并在过程中扩散。
  2. 通过接受病人认为她有缺陷的观点,逐渐使病人的内在父母对孩子的缺陷更加宽容。
  3. 分析师抵抗病人试图消除二人分离的努力导致了病人的自我意识遇到了边界,因此反复强调分析师的自我。在过程中,边界在病人的自我意识中增强,以至于足够有力量能够忍受挫折,包容她自己不好的感觉,不用投射它们,让它们反抗或者将其转化为症状,使得她更能接受两个人的现实情况。

总结:在病人的内在自我和客体世界中,病人的自我通过让父母沮丧,成为被动的无助的太虚弱而不能行动——从而招致进一步的攻击令父母沮丧。当病人把她的坏自我投射到治疗师身上时,治疗师为其提供了打破内部恶性循环的机会。治疗师与患者的互动,以她对反移情数据的理解作为支撑,最终克制了仇恨和痛苦,并得到了对她缺陷的接受。

第二部分重点:非解释型干预的专门使用。

其关注点在于表达观点的解释对于边缘型病人的可能创伤。因此,我们会提出促进自我成熟的替代过程和策略。

关注的问题:

  1. 具有洞察力的解释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可能表现在,伤害到病人的心理存在方式,而其主要依赖于原始的自我分裂和投射防御,尤其是对病人的分裂有破坏性的嫉妒。
  2. 无意识的反破坏冲动,可能会导致分析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攻击病人的解释。
  3. 替代战略和干预措施考虑到病人的抗拒和自我成熟的需要。
  4. 边缘型患者和分析师之间的联盟对于伪工作的发展所产生的问题。
  5. 为何通常有必要与此刻此地的边缘型病人的反移情工作。
  6. 可能干扰分析师识别能力的因素。

解释可能会导致自我加强防御。

如果我们的解读是由在病人移情投射的压力下,通过无意识的反移情驱动的,那么病人的自我状态可能会严重恶化。

病人的想法和感知不应该被挑战,而应该被反思。

毁灭性的嫉妒和仇恨行程了一部分阴性治疗反应,可能在某些患者中被掩盖合作行为分析。

工作联盟的可靠核心是由患者自身形成的克服疾病的动力,他的无助感,他的自觉理性的合作意愿,以及他遵循分析师指导和见解的能力。

实际的工作联盟本质上是在病人的合理自我和分析师的分析自我下形成的。

所有苦难的含义是分析失败。

自恋防御可能是为了保护我们抑郁焦虑,分析师可能被迫增加解读活动,通过无意识的冲动来攻击和惩罚病人。

文献笔记|ATTACHMENT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A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

  • 题目:ATTACHMENT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A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
  • 作者:Peter Fonagy, PhD, FBA, Mary Target, PhD, and George Gergely, PhD
  • 标签:依恋;边缘性人格障碍;心理化;
  • 摘录:林啸

摘要:

本文通过对依恋理论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理论回顾及模型阐述,表述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工作:(1)旨在与患者建立依恋关系;(2)旨在利用这一点来创造一个人际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对心理状态的理解成为一个焦点;以及(3)试图(大多是含蓄地)重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自我被治疗师认为是有意的和真实的,并且这种认知被患者清楚地感知。对严重人格障碍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核心是增强反射过程。治疗师必须帮助病人理解和标记情绪状态,以期加强第二表征系统。这些患者通过简短、具体的解释产生了变化。这些患者与治疗事业相关的不可避免的破坏性很少通过对抗或解释他们的攻击意图来充分处理。

相关理论回顾:

  1. 依恋理论:人类婴儿的依恋行为通过成人依恋行为(例如,触摸、握持、抚慰)而得到回报,并且这些反应加强了婴儿对该特定成人的依恋行为。依恋行为的激活取决于婴儿对一系列环境信号的评估,这些信号会导致安全或不安全的主观体验。安全感是依恋系统的目标,依恋系统是情感体验的调节器。
  2. 婴儿期的依恋模式:玛丽·爱因斯沃斯,发展了著名的基于实验室的程序(奇怪的情况)来观察婴儿在行动中的内部工作模型。婴儿在他们不熟悉的情况下短暂地与他们的照顾者分开,表现出四种行为模式之一。被归类为安全型、焦虑/回避型。焦虑/抗拒,无组织/无方向感。对于第四类婴儿来说,照顾者既是恐惧的来源,也是安慰的来源,因此依恋行为系统的激发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动机。
  3. 成人依恋:“成人依恋访谈”(AAI)进行随访。这种结构化的临床工具引出了童年依恋关系的叙事历史。AAI评分系统“将个人分为以下几类:(1)安全/自主,(2)不安全/被解雇,(3)不安全/全神贯注,或未解决。这些分类是基于早期经历中关于丧失或创伤的叙述的结构质量。婴儿期的依恋分类和成年期的依恋分类之间有68%到75%的一致性
  4. 人格障碍的代际模型:一些人格障碍的人是童年虐待的受害者,他们通过拒绝想象他们的依恋客体的想法来应对,从而避免不得不考虑他们的照顾者伤害他们的愿望。继续防御性地破坏他们描绘自己和他人精神状态的能力,使他们对思想和感觉的不准确但严格的模式印象进行操作。他们在亲密关系中非常脆弱。这里有两个命题:(1)经历早期创伤个人可能会防御性抑制他们的心理化能力;(2)人格障碍的某些特征可能根源于这种抑制。
  5. 心理化模型: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有独特的价值,例如冲突、欺骗或不合理。不幸的是,在情绪激动或亲密关系中,非反射性内部工作模式开始主导BPD个体的行为;任何引起关系表征的人际关系都来源于最初的依恋关系。
  6. 无组织依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就好像婴儿的情绪表达引发了照顾者暂时无法将孩子视为一个有意图的人,照顾者的反应是大量的退缩、沟通错误、角色混乱、消极、侵入性或惊吓性行为。因此,这些儿童开始体验到他们自己的唤醒是一个被遗弃的危险信号,引发了目的论的、非心理化的功能;它带来了父母在焦虑或愤怒的状态下从儿童身上撤出的形象,对此儿童的反应是补充性的解离反应。”

文献笔记|What is psychosis?

Meta Data

  • 题目:What is psychosis?
  • 作者:Alex Tarnopolsky, L. Paul Chesterman, Alice M. Parshall
  • 标签:精神病;诊断;边缘人格障碍

想法

历史讲述更多,带来精神分析之外的视角,通过 BPD 理解精神病与非精神病的界限思路清奇,也讨论了不少重要的思考,虽然最终并无真正可称结论的结论,但是思考本身就是重要的吧。

摘要

使用边缘人格障碍(BPD)阐释概念化精神病的不同方法的优点和弱势。检查「精神病」一词的历史与当代用法;不同方法的优点和弱势,贡献。

  • 边缘状态的确认和状态:边缘一词在历史上用法混乱,最初与偏执有关,之后逐渐脱离,并且形成边缘人格障碍这一概念,但是,这一概念还是有其问题。作者希望专注这一障碍之中包含「简短,非系统化的,压力相关的精神病症状或者阶段」描述部分。问题在于,边缘人格障碍从属两个不同类别(状态,特质)。精神病与非精神病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
  • 精神病:药理模型之中的躯体疾病
  • 精神病:心理基因障碍——边缘人格障碍符合这一理解框架,除了短暂之外,社会、心理影响症状形成,并且对其进行修正,但是,绝大多数精神科医生并不赞同这一说法。
  • 欺诈还是疾病?歇斯底里,人造,装病——歇斯底里:不能控制症状,无意识动机;人造:病人是否能够控制症状,觉察状况;装病:有意识地;它们与精神病之间的区分仍并不明晰;广义,狭义。
  • 精神病等于症状——问题:如何决定症状对于认同的影响?与病理模型的对比?包含哪些症状?非精神病人也会出现精神病症状。需要其他轴向补充。
  • 精神病作为现实错误评估——并非全然如此,解决了谁是精神病的问题,但是带来其他困难,幻觉也会出现在其他情况。
  • 精神分析之中的精神病:断裂与连续——正常、非正常的连续谱系,正常、神经症、精神病,提供不同现象理解,诠释以理论为依据,克莱因理论,与上述模型完全不同,正常人也有精神病性的部分,等同于「婴儿化的」。
  • 概论:边缘是精神病吗?——一言难尽,「简短,非系统化的,压力相关的精神病症状或者阶段」。
  • 集合——强度,程度,同一个人的不同表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