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笔记|Clinical Dynamics During Adolescence: Psychoanalytic and Attachment Perspectives

  • 题目:Clinical Dynamics During Adolescence: Psychoanalytic and Attachment Perspectives青少年的临床动力学:精神分析和依恋的视角
  • 作者:Massimo Ammaniti, Giulio Sergi
  • 年份:2008
  • 标签:青春期,动力学理论,依恋理论
  • 摘录:廖可人

摘要: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精神分析理论和依恋对于理解青少年动力学的贡献。但精神分析将青春期描述为一个剧烈变化的阶段,童年时期本我与自我间的平衡遇到挑战,以及开始脱离家庭的依赖性,婴儿般的客体依赖变得松散。相反地,依恋理论认为这一阶段呈现出与父母间持续的紧密的连结,并且这一连结变得更复杂和清晰表达。为了阐明精神分析的和依恋的视角,一个17岁少年的临床简介在本文中呈现,并研讨其认同领域与丧失的困难。

精神分析对青少年临床理论的贡献:

1905年 弗洛伊德 “性学三论”。青春期,生殖器成为性快感区

安娜·弗洛伊德 处于不快乐的恋情和处于丧失阶段的年轻病人的相似性。青春期特定的困难减少了可投注于咨询师或倒退回之前的客体或位置的力比多。

Peter Blos 第二个个体化过程,涉及脱离家庭的依赖性,婴儿般的客体依赖变得松散。青春期,自我的虚弱不仅因为驱力强度的增强,更因为脱离了父母的自我支持。

Laufer 强调躯体中心性和性在自我呈现中的改变。性的成熟刺激进一步的心理与母亲身体的分离,同时放弃从母亲的力比多需要中获得满足。

克莱因 认知论的冲突 涉及青少年的求知欲 vs. 成年人对知识的控制和独占

埃里克森 认同危机,基于个人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Winnicott 关注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动力的反应,被描述为孤独、抑郁,与主要客体的分离有关,以及平静状态。

依恋理论对理解青少年的贡献

1980s

安全型青少年保持一个关于他们个人依恋历史、依恋对人格发展影响的一致的叙述,尤其能够通过他们的自我-反思功能以一种理解的、更复杂的方式整合正性的和负性的情感。

回避型青少年倾向于最小化依恋关系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通过理想化或贬低父母。青春期阶段可能进一步加剧远离父母的模式。

痴迷型青少年不能一致地描述他们的依恋历史,不能摆脱对父母过度的投注。在青春期的阶段,尤其是认知的改变,或许能促使他们与父母保持距离,面对矛盾的感受,更好地认知自己。

虽然依恋结构有可能变化,但数据显示青少年期的依恋结构更多地呈现出连续性。青少年起的内部依恋功能模型可能已经包含了组织关系经验与已有的依恋表征一致的自我-保持趋势,即使重要的同辈关系增多,也依然受到当下依恋模式的影响。四类依恋类型中,痴迷型、未解决型心智状态的稳定性较差(50%),回避型(78%)、安全型(74%)稳定性较高。

鲍尔比假设在青少年中,依恋对象层级的改变可能发生在敏感的同伴越来越多地取代最初的依恋对象。 Weiss提出3个基本标准定义依恋关系的质量: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安全基地。个体化不是发生在远离父母,而是发生在与父母同在(独立始于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