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经有大量公众号在做非常优秀的精神分析翻译工作;我则希望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文献综述,使之更加全面,并更进一步的消化、整合。正如之前讨论过的,「情感是精神分析工作的核心」,「情绪博物馆」是这个尝试的第一步。

无聊:被抑制,未消化

情绪博物馆

无聊作为一种日常情感,常常被简单地视为轻微的不愉快体验。然而,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无聊揭示了个体深层次的情感冲突和心理防御机制。无聊不仅与个人的心理状态相关,还反映了其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复杂情感体验。

无聊的冲突起源:压抑与防御

精神分析学家普遍认为,无聊与压抑冲突密切相关。费尼切尔(Fenichel)早期提出,无聊往往源于个体对口欲性攻击性冲动的压抑。这种情感是一种防御机制,它通过抑制个体的欲望,避免内在冲突的显现。格林森(Greenson)在他的著作《论无聊》(On Boredom)中详细论述了这种观点,认为无聊不仅是对欲望的抑制,还与个体早期的创伤性匮乏有关。

然而,温伯格和穆勒(Weinberger & Muller)在《伊卡里亚综合症》(The Icarian Syndrome)中质疑了无聊与口欲性的直接关联,认为无聊并不一定总与抑郁相关,且需要区分其独特的表现。

自恋脆弱性与无聊的关系

温伯格和穆勒(Weinberger & Muller)进一步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无聊更常与自恋脆弱性有关,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当法利克自恋(phallic narcissism)未得到健康的引导时,个体容易陷入空虚感和目标感的缺失。也就是说,个体在 3-6 岁开始对自身的性别身份和性器官产生意识。与之相关的自恋指的是个体对自身性别特征、力量感以及自我形象的过度关注和自恋式迷恋。未能适当地处理这一阶段的个体可能表现出一种空虚感、虚荣心,甚至目标感的缺失。这与现代社会中某些青少年对成功、成就的迷恋,或过度依赖外部认可的现象有关。

发展性因素与无聊

精神分析学家还指出,发展性缺陷在无聊的形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加布里尔(Gabriel)认为,长期无聊可能反映了个体在共生阶段的发展失败,导致其难以建立基于安全感的内在欲望和情感连接。无聊在此被视为一种未能满足的情感需求。

同样,埃斯曼(Esman)在《对无聊的若干反思》(Some Reflections on Boredom)中批评了过于注重冲突的无聊理论,指出自我发展缺陷在无聊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他强调,某些个体未能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足够的内部资源,使他们在面临外部刺激匮乏时感到无所适从。

幻想抑制与无聊

无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幻想的抑制。费尼切尔和温特斯坦(Winterstein)都观察到,无聊的个体往往压抑自己的幻想活动。这种抑制通常是为了避免面对内在的力比多攻击性冲动。克里斯(Kris)指出,抑制幻想可以帮助个体调节内心的冲突,但与此同时,这种压抑也剥夺了个体与自身情感的连接能力。

对某些人来说,接触幻想可能会引发痛苦的记忆和内疚感,因此他们通过抑制幻想来规避这些情感。然而,这种情感抑制往往会带来更深层次的空虚感和无聊(《无聊与潜在空间》(Boredom and the Potential Space))。

无聊在分析师中的表现

无聊不仅出现在病人中,分析师也可能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无聊。拉克尔(Racker)和格林森(Greenson)都指出,分析师的无聊可能是一种反移情现象,暗示着分析师在面对病人材料时的防御情感。这种无聊可能表明分析师对病人的某些情感内容感到无法应对或无法进入。

贝格斯坦(Bergstein)在《无聊:与心理封闭部分的近距离接触》(On Boredom: A Close Encounter with Encapsulated Parts of the Psyche)中进一步提出,分析师的无聊可能是病人将未消化的情感投射到分析师身上的表现。这种「心理封闭」的部分缺乏活力和意义,分析师的无聊实际上是对病人未能处理的情感废物的反应。

文化背景下的无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精神分析学者开始关注社会文化对无聊的影响。贝恩斯坦(Bernstein)指出,某些文化因素可能会加剧无聊情感的蔓延,特别是那些强调自我监控和压抑情感体验的文化。现代社会中的电视与数字媒介的普及,削弱了个体对内在世界的依赖,使得许多人更容易感到无聊(《无聊与治疗过程》(Boredom and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语言与无聊的语义层面

无聊的语言和语义层面也提供了对这一情感的进一步理解。王(Wangh)在其研究中指出,「无聊」一词的词源揭示了这一情感具有比表面更加复杂和深刻的攻击性与不愉快性。他强调,文化因素在无聊的表达和体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无聊实际上涵盖了多种未被表达的情感体验(《伊卡里亚综合症:无聊、飞翔与坠落》(The Icarian Syndrome: Boredom, Flight, and the Fall))。

最后

无聊不仅是情感的停滞,更是个体与自我及世界之间失去连接的象征。通过理解无聊的深层心理根源,个体可以重新连接内在欲望,恢复与自身及外界的意义联结。

References

  1. "On Boredom" by Ralph R. Greenson (1953)
  2. "Some Reflections on Boredom" by Aaron Esman (1979)
  3. "Boredom and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by Janice Hazell (1994)
  4. "The Icarian Syndrome: Boredom, Flight, and the Fall" by Jerome L. Weinberger and John J. Muller (1975)
  5. "Boredom and the Potential Space" by Anni Bergman (1977)
  6. "On Boredom: A Close Encounter with Encapsulated Parts of the Psyche" by Avner Bergstein (2009)
  7. "Panel Introduction: Dead or Alive—Boredom and Creativity in Child Psychotherapy" by Jill Bellinson (2005)
  8. "Boredom: Unprocessed Pain in the Treatment of a Narcissistic Boy and His Family" by Kate Oram (2005)
  9. "Cocreation of Boredom" by Jacqueline Gotthold (2005)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