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活用是何苦开心的起点,试图通过一系列短文搭建精神分析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桥梁;开启学术生涯后将其升级为精神分析活用 2.0,用以发布一些更加完整的应用精神分析文章。
语言中的东亚性
从“委屈”谈开去
- 文 / 乔晓萌 波士顿精神分析研究生院(BGSP)博士生
- 题图 / Midjourney
- 标签 /
语言
;中国
;跨文化
;
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源于我自己长期在英语环境下学习的切身体会。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精神分析训练,英语一直是我主要使用的语言工具。
在我尝试用英文描述中文情感体验时,经常会发现许多中文词语无法直接翻译到英文。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在与一些有类似跨文化背景的同行交流时,我发现大家都曾面临过类似的问题。
很多词语看似可以找到近似的表达,但细究下来,总觉得缺少了某些文化中的情感微妙性。比如“委屈”这个词,它不仅仅是“being wronged”(被冤枉)的意思,它还包含了一种隐忍的情感、一种对关系的期待,以及一种复杂的社会逻辑。这些在翻译中几乎无从体现。
拉康认为,语言是无意识的结构化形式。换句话说,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与心理的呈现。这种“不可翻译性”不仅揭示了不同语言背后的深层情感逻辑,也反映了在文化转换过程中个体情感体验的断裂与融合。这篇文章,便是我试图探索这一现象的初步尝试。
责任与牺牲:道德压力下的情感修辞
在中国文化中,“责任”与“牺牲”常被赋予高度道德化的意义。诸如“自觉”、“吃亏”、“付出”、“孝顺”以及“奉献”等词语,以情感和伦理的双重维度,构筑了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规范。这些词语不仅描述了个体对集体的贡献,更隐含了一种通过牺牲自我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逻辑。从精神分析视角来看,这些词语暗示了超我的强势压制,个体为了符合外部期待,必须在情感和行为上不断削弱自我意志。
温尼科特 (Winnicott) 的“假自体” (false self) 理论尤其适用于这一现象的解读。当个体成长过程中面临过多外界对牺牲与奉献的要求时,其“真自体” (true self) 被压抑,取而代之的是迎合社会规范的“假自体”。长期以往,个体在看似无私奉献的行为中可能丧失真实的自我表达能力。这些词语构成了一种“道德性控制”,个体的自我价值通过服从和牺牲被定义,忽视了其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和权利。
同时,需要看到,这样一种长期控制与剥夺带来的底层深层愤怒,而且这一愤怒在文化中并无公开表达的渠道,由是,或形成“攻击性向内”,或衍生出后文中将要讨论的“被动攻击”现象。
“自觉”
- 含义: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
- 翻译困境:英文“self-discipline”或“self-awareness”缺乏其内化服从与道德压迫的维度。
- 文化与心理机制:通过内化规则实现外部期望,“自觉”是超我主导下的行为表现。
“吃亏”
- 含义:主动接受不公平,以维持关系和谐。
- 翻译困境:英文“to suffer a loss”未能体现文化中对牺牲价值的认可。
- 文化与心理机制:将情感压抑包装为美德,通过关系平衡实现自我价值感。
“无私”
- 含义:彻底抛弃自我以成全他人。
- 翻译困境:英文“selflessness”或“altruism”难以传递其文化中道德性的重压。
- 文化与心理机制:长期“无私”可能导致心理失衡和个人价值迷失。
“矫情”
- 含义:一种在情感表达中过度修饰或夸张的表现,往往被视为对他人情感体验的不必要放大或对自身情绪的过度执着。
- 翻译困境:英文“pretentious”或“affected”虽接近,但缺乏对“矫情”中复杂情感含义的捕捉,尤其是其在中文语境中带有的微妙批评意味与社交评判功能。
- 文化与心理机制:矫情是一种情感表达的不适度表现,它常反映了个体在真实需求和外部期待之间的冲突。
顺从与弱化:权力关系中的控制与剥夺
在中文文化中,诸如“懂事”和“听话”这样的词汇承载了集体主义文化对个体行为的深层规范。在文化层面,这种情感规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秩序”的高度重视。从儒家伦理到现代家庭关系,个体的情感价值始终服务于维持和谐的集体关系。
精神分析的视角认为,这种控制通过内化的方式将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的超我,促使人们压抑内在欲望、遵从集体意志,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家庭与社会是个体身份建构的核心,语言成为引导个体行为和情感的重要工具。
这些词语的共性在于它们将个体的情感表达与外部行为挂钩,通过强调顺从、牺牲与服从,将个体塑造为集体利益的服务者。这种模式深嵌于家庭与社会关系中,并通过代际传递不断巩固。长期来看,这种内化的顺从不仅压抑了个体的真实情感,也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形成情感表达的障碍。
“懂事”
- 含义:个体主动察觉环境需求并压抑自我,展现“成熟”和“自觉”。
- 翻译困境:英文“sensible”或“mature”缺乏“懂事”中包含的被动性与压迫感。
- 文化与心理机制:这是超我支配下的典型表现,要求个体通过压抑需求以维持关系的和谐。
“听话”
- 含义:顺从权威并服从命令。
- 翻译困境:英文“obedient”无法完全表达其中“温顺”的情感色彩。
- 文化与心理机制:强调权威秩序的天然化,通过顺从抹杀个体主体性。
“撒娇”
- 含义:以依赖或柔弱的方式表达需求。
- 翻译困境:英文“coquettish”或“acting spoiled”无法展现其背后复杂的权力策略。
- 文化与心理机制:是一种通过弱化自我实现目标的情感表达策略,维持了权力关系的平衡;带有一定的控制色彩,同时将主体固定在一种无法成熟与分离的位置。
“乖”
- 含义:表现出温顺、听从的行为。
- 翻译困境:英文“well-behaved”缺少“乖”在中文中所包含的情感认同。
- 文化与心理机制:通过强化顺从行为,“乖”固化了对个体角色的期待,抑制了情感成长。
愤怒与攻击:难以表达的隐性情绪
中文中诸如“委屈”、“无奈”和“心酸”等词语,表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表达模式。这些词语通常指向个体面对外界压力或关系困境时的隐含情绪,而非直接的愤怒或抗议。这种表达方式既避免了冲突,又通过非直接的情感外露唤起对方的理解或支持。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这种情感逻辑包含了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的机制:个体通过间接的情感姿态,期望让他人感受到其内心的情感需求。这种隐性的情感表达方式反映了文化中对直接对抗的警惕,以及对关系和谐的深切关注。
然而,这种非直接表达模式的代价在于,情感需求可能被误解甚至忽略。在长期压抑中,个体可能积累愤怒与无力感,最终形成情感失调或内在矛盾。这种情感逻辑深刻嵌入中国的亲密关系中,尤其在家庭和亲密伴侣之间,它既能维护短期的关系平衡,也可能因缺乏直接沟通而导致潜在的情感危机。
“委屈”
- 含义:压抑个人需求并感受到不公平,但未能直接表达愤怒。
- 翻译困境:英文“wronged”或“resentful”难以捕捉其中隐含的情感期待与内在压抑。
- 文化与心理机制:委屈是一种情感转移的策略,通过隐忍表达寻求他人的认同与安慰。
“无奈”
- 含义:面对无法改变的局面时的无力感与被动接受。
- 翻译困境:英文“helpless”或“powerless”未能涵盖其中的复杂情感层次。
- 文化与心理机制:通过接受限制性现实缓解内在冲突,可能掩盖个体对现状的不满与潜在抗争。
“心酸”
- 含义:因失望或痛苦产生的复杂情感,往往伴随着某种无奈。
- 翻译困境:英文“bittersweet”或“heartbroken”虽接近,但缺乏其中的温柔哀伤与隐含的共情。
- 文化与心理机制:心酸体现了情感表达的柔性逻辑,是一种将愤怒转化为自我悲悯的方式。
“郁闷”
- 含义:因压抑或困境引发的深沉情绪低落,伴随精神上的烦闷与沉闷感。
- 翻译困境:英文“depressed”或“melancholy”虽表达了情绪低落,但未能传递“郁闷”中复杂的内心挣扎和文化中对情感隐忍的强调。
- 文化与心理机制:郁闷是一种情感压抑的表现,通过内化负面情绪避免直接冲突和外显的矛盾。
黏着与依附:集体文化中的情感联结
中文中的“牵挂”、“惦记”和“心疼”等词汇,展现了中国文化对情感联结的高度重视。这些词语描述了个体在关系中的依附与关切,从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来看,它们反映了集体文化中对情感稳定性的需求。这种情感依附不仅是亲密关系的基础,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使个体在情感网络中难以找到自我。
“牵挂”
- 含义:对他人的持续关切与担忧。
- 翻译困境:英文“worry about”或“miss”未能体现其中深刻的情感连接。
- 文化与心理机制:体现了依附关系的需求,同时可能导致情感负担。
“惦记”
- 含义:对他人状态的细致关注与牵挂。
- 翻译困境:英文“keep thinking about”未能揭示其情感深度。
- 文化与心理机制:强化了情感黏着,但可能影响个体独立性。
“心疼”
- 含义:对他人痛苦的深刻共情。
- 翻译困境:英文“feel sorry for”未能展现其中的保护欲。
- 文化与心理机制:是一种强化情感连接的方式,但可能模糊个体心理边界。
压抑与克制:情感控制的文化美学
在中国文化中,情感的压抑与克制不仅是一种行为选择,更被赋予了高度的文化价值。诸如“隐忍”、“矜持”、“体面”这样的词语,通过对情感外化的严格规范,将内在冲突转化为社会化的自我调节机制。这种模式在精神分析中可以被视为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个体通过压抑情感来避免冲突或失去社会接纳。然而,这种对情感的压抑在长期内可能导致心理上的内在失衡,甚至影响情感健康。
精神分析视角认为,这种情感压抑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权威结构密切相关。在儒家文化背景下,“礼”成为调节情感的重要工具。个体被要求在公共场合维护秩序与和谐,将自我情感的表达压缩到特定的仪式和场景中。以“隐忍”为例,这种通过压抑愤怒来维护和谐的文化实践不仅减少了短期的冲突,也加剧了长期的心理负担。在压抑过程中,未被表达的情感可能通过其他渠道(如身体症状或隐性愤怒)爆发,反而对个体和集体关系造成更大的威胁。
“隐忍”
- 含义:面对外部压力时的情感克制与自我压抑。
- 翻译困境:英文“endure”或“tolerate”未能传达其中的文化复杂性。
- 文化与心理机制:通过压抑愤怒维护关系,强化了个体对集体规则的服从。
“矜持”
- 含义:对欲望和情感的主动克制,特别在亲密关系初期。
- 翻译困境:英文“reserved”未能捕捉其背后复杂的文化意涵。
- 文化与心理机制:这种克制是防御机制的一种,避免暴露真实情感以保护自我。
“体面”
- 含义:维护外在形象与内在尊严的平衡。
- 翻译困境:英文“dignified”或“decent”缺乏对文化层面的揭示。
- 文化与心理机制:是一种对外在与内在冲突的调节,通过秩序感维护社会接纳。
距离与边界:关系动力的动态调整
中文中“客气”、“见外”和“寒暄”等词汇展现了人际关系中对距离感的敏锐把控。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礼”的观念成为人际互动中的核心原则。从精神分析角度看,这些词语对应了分离个体化过程(separation-individuation),即个体通过调整距离来保持心理与情感上的平衡。这种关系动态在集体文化中维护了礼节与和谐。
对于个人边界的把控或许隐隐与西方个人主义接近,但是,值得留意的是,以上表达距离的词语在中文中并不是值得鼓励的行为,而往往带有一种过于疏远的负面含义,甚至是一种未能直接表达的攻击性;也是集体文化的另一体现。
“客气”
- 含义:通过礼貌表达对关系边界的保护。
- 翻译困境:英文“polite”或“courteous”未能揭示其背后深层的情感调节功能。
- 文化与心理机制:通过符号化的行为维持关系中的安全感与边界感。
“见外”
- 含义:对关系中过度疏离感的反感,期待更亲密的互动。
- 翻译困境:英文“being distant”未能传达其文化中对亲密关系的期待。
- 文化与心理机制:反映了对情感流动的需求,表达了对关系不平衡的敏感。
“寒暄”
- 含义:一种低风险的情感试探与确认方式。
- 翻译困境:英文“small talk”缺乏对其文化仪式感的体现。
- 文化与心理机制:寒暄是一种对关系温度的微调,通过浅层互动维系情感联系。
妥协与适应:现实主义的生存智慧
在资源有限或压力环境中,中文中的“将就”和“凑合”展现了个体在现实条件下的适应能力。这些词语不仅反映了个体对资源和关系的妥协,也体现了文化中对和谐与稳定的执念。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种行为是一种认知调节机制,个体通过降低期望值缓解内在冲突。然而,这种长期的适应模式可能导致情感需求被压抑,甚至造成个体在心理上的疲惫与自我价值的迷失。
甚至长期妥协可能体现了一种解离(dissociation)倾向,个体似乎并不确定自己到底是谁,想要什么,而是对于外在环境绝对、完全地逆来顺受;而这当然也会带来另外一层无能表达的愤怒。
文化层面上,这种适应模式深受儒家思想中“中庸”与“以和为贵”的影响。通过妥协和退让,个体在关系和资源分配中实现平衡。然而,这种文化逻辑对个体而言可能是双刃剑:一方面,它增强了社会关系的韧性;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个体在压抑需求中失去对自我的关怀。
“将就”
- 含义:通过降低标准适应关系或环境。
- 翻译困境:英文“make do”或“compromise”未能反映其中的情感牺牲感。
- 文化与心理机制:将就是一种权衡策略,强调对关系和谐的优先考虑。
“凑合”
- 含义: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寻找次优解决方案。
- 翻译困境:英文“make do”或“scrape by”难以展现其中的幽默与无奈感。
- 文化与心理机制:通过调节认知目标,缓解外部资源与内部需求的矛盾。
“迁就”
- 含义:主动妥协以迎合他人需求。
- 翻译困境:英文“accommodating”虽接近,但无法展现其内含的情感牺牲感。
- 文化与心理机制:将牺牲自我视为美德,以此强化关系的稳定性。
语言、文化与情感表达
本文试图总结通过语言表达的中国文化和情感内涵的现象:如情感的功能性与工具化,愤怒遭到压抑,个人边界的模糊与情感的集体化。这些现象并非新鲜的发现,而是我们早已了解的内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现象本身是好的或坏的。它们更多是一种文化特性,而不应简单地以价值判断来看待。
精神分析及其他相关理论来自西方,是协同作用的工具,而非普适的理论框架。因此,我们在使用这些理论时,需要认真考虑它们是否适合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而不是简单地全盘接受,否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的被殖民。
此外,在越战时期,越南士兵相比美国士兵人数更少创伤应激后综合症的现象,实际上也与文化背景和集体文化息息相关。这提醒我们,所谓的“独立”或“健康”状态并非一成不变的普世标准。相反,不同文化对于心理状态和健康的定义,往往植根于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