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这一期的题目与主题「养育」有关,但也是作为 newsletter 的「阅读联想」自身的写照。其实我一直都有在惦记 newsletter 和播客,新的一年,尝试回归和灵感买家俱乐部的几个成员有关:Elon 分享的反向意念多少减轻了更新压力,Forrest 介绍了 Joe 的顺畅更新,Cathy 则用鼓励的方式进行催更。不管后面是否能够坚持更新,总之这一期非常顺利地写完了,感谢大家。

未来想要以更加轻快的方式来写 newsletter,作为一份自我更新的前行记录,频率暂时不定,而做一些实验,或许保持每月更新,但也有可能更短或更长。

2022 年的最后一个月对于中国来说,非常动荡、创伤,我们禁受着种种不确定,以及很多丧失。如同 4 月上海疫情一样,外部环境带来了每个人的扰动,自身感受冲击的同时,这份变化也经由来访者们传递到了我们这里;而我们也在不停与督导们讨论它们的意义。重大社会事件之下,心理咨询像是一个减震带,或者稳定剂,我们共同承担这份动荡,尽量减少伤害。

这个时候,因为在外读书,我身体上的不在现场的确让我感受到了分离和遗憾;或许也给了我一个更加外围的视角。社交媒体上的种种分裂与情绪,既能理解,又觉不忍。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把 2022 年抛在脑后,但是哀悼需要时间,恢复与重建同样需要时间。如果说精神分析只教会了我们一件事,那恐怕就是耐心了。

也有许多人在讨论、询问,这样一个环境对于心理行业的影响;每个人都想要寻求自救,心理学似乎更加成为「显学」,可是行业内外都难掩一份慌乱。至于精神分析学徒们,或许早就习惯了缓慢的前行,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我们的工作,同样涉及哀悼,也还是一样只能慢慢来。

一个主题

精神分析常被用来与养育过程进行对比;虽有争议,常说精神分析是一个再养育 reparenting 的过程。The Parenting Process: A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 一文详细说明了二者的相似:

分析师允许自己成为自体客体,允许被接纳,消化和驱逐,允许被吞噬,认同,分裂,反抗;被用作反思和镜像工具,确认病人的身份认同与自我,作为情感的容器和催化剂,尽力可靠坚定地在那里,成为一个不断离开和返回的安全基地;促进独立自我,允许良性共生,允许分离和个体化。

一些共识常在相关文献之中引用,比如养育风格:

  • 权威型:掌控与温暖结合,更易培养出来心智成熟,自信且有社会责任的孩子
  • 宽容型
  • 独裁型

又如「母性倾向」:

  • 促进者:对于怀孕和生育抱有理想化的看法,旨在适应婴儿的需要
  • 调节者:将怀孕视为不便和侵犯,期望婴儿适应母亲需要
  • 互惠者:接受矛盾情绪,对于母亲和婴儿需要持有现实态度
  • 冲突者:介于调节者与互惠者之间。

一组推荐

Dany Nobus 拉康 30 讲

并无利益相关,但是推荐这门课程;我之所以在学习,也是因为其他信任的同行的推荐。拉康是精神分析之中非常重要的理论流派,且在内部乃至外部文献之中的引用率都相当高;可惜的是,目前来看,就我所知,无论是芝加哥还是塔维的教学之中专门涉及几乎没有。与此同时,文献推荐又常有拉康相关,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有些困扰。我的同学也有提及她的朋友曾在塔维受训,后来决定转向拉康,进入英国拉康受训机构,也有批评塔维训练过程之中对于拉康讨论太少。即使临床上并不使用拉康作为工作方法,至少需要了解理论,作为阅读和对话的基础,这一切都使得培训之外单独学习拉康成为必要。中文资料又颇为有限。目前找到的好的资料有《拉康传》,可以与此课配合阅读。

目前为止的学习经验来说,这是一门相当不错的导论课程;结构与讲解清晰,完整的资料地图也为后续独自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据同行吴茜(翻译文章),也是这门课程的中文校对介绍,国内引入的拉康课程通常是法语,即使已有翻译,对于没有法语基础的学习者来说也是困难的,这门英文课程或许更加适合入门。

拉康的许多观点相较更为主流的自我心理学 ego psychology、客体关系是革命性的;比如:到镜像阶段,在临床上的一个启发是,作为分析师,并非要去增强自我功能,反而要去破坏自我功能,因为自我带来更多冲突。这与自我心理学是完全相左的。因此学习拉康也能够带来更多反思和对话空间,而非将传统视为理所当然的正确。

一个精神分析师的 2022 年回顾:和新冠有关的体验

The Reluctant Psychoanalyst 博客由一位美国精神分析师撰写,最近他回顾了和新冠有关的体验,包括博客之前写过的与新冠有关的文章。大疫三年,精神分析也已经讨论了不少新冠话题,包括清醒梦也谈过;但在中国正在大规模爆发疫情的当下,读一些精神分析的声音或许还是别有味道。

探索超级英雄与心理健康

一篇超级英雄的精神障碍分析。

说出不可说的:精神分析中的错误

e-flux 当代诊所系列的最新文章。这个系列的文章大多都值得阅读,因为它与传统精神分析文献不同,更加「当代」,更加「新」,探索精神分析如何解决新的问题,且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的交互。这一篇与不可言说的恐惧有关。

Strangers to Ourselves: Unsettled Minds and the Stories that Make Us

2022 年新出的又一本和精神疾病相关的纪实书籍,它的特点在于检查「科学」与主观经验的冲突,个体与机构之间的斗争,追问:到底是谁塑造了一个病人的叙事?或可承接福柯的发问。我向来欢迎这种讨论,它们还不够多,多多益善。

Refugees and Immigrants: Their Experience and Contribution to Psychoanalysis in North America

免费系列讲座,注册即可参加,首场是肯爷爷 Otto Kernberg 和 Heinz Kohut 的儿子 Thomas Kohut,算是很好的福利了。另外,这个网站还有许多其他免费直播课程和已经录制的课程,值得关注。

一位作者

今天想要推介的作者还是一位自体心理学家。上个学期,芝加哥的自体导论,Richard Geist 轻易成为了每个人的最爱作者;他并不那么容易接受,尤其过于温暖的临床风格,常使学生惊愕:这真的是精神分析可以进行的操作吗?尤其对于没有自体心理学基础的人来说,Richard Geist 当真是一项全新洗礼,甚至令人害怕。但是,他同样令人喜欢,甚至令人着迷;很难掩饰这份喜欢,因为,作为精神分析学徒的我们,同样也是病人,是来访者,接受过中立、节制,甚至显得有些冷漠的精神分析的「摧残」,阅读 Richard Geist 的临床案例,课堂上常常引起兴奋、惊呼和赞叹,我以为这是一种集体移情和反叛,正如自体心理学传统的兴起。我们真的受够了那些不允许自己做一个人的治疗师了。Richard Geist 很好阅读,你会看到,他一直在持续不断思考最为基本的概念「共情」(Empathy, Connectedness, and the Evolution of Boundaries in Self Psychological TreatmentHow the Empathic Process Heals: A Microprocess Perspective),甚至将之应用于俄狄浦斯情结(Empathizing With Oedipus: A Connectedness Perspective)——想到科胡特之前,这个词汇甚至少在精神分析文献之中出现,还是令人吃惊。而他更近原创性的想法则是在 Marian Tolpin 的基础之上提出的「连通性」connectedness:病人与分析师互为彼此主观体验之中的一个部分(The Forward Edge, Connectedness, and the Therapeutic ProcessConnectedness, Permeable Bounda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可是,Richard Geist 最好的部分当然还是临床案例——有时文献读得太多,临床案例其实已经不再抓人,可是 Geist 不一样。老师总说,这篇文章已经读过几十遍(几十遍!),听起来似乎也并不让人吃惊,因为那些片段的确值得回味,而且非常刺激。无论是和病人分享自家的烤制饼干,还是面对色情移情的病人的「引诱」,Geist 永远温暖而又坚定,完美诠释「没有敌意的拒绝,不含诱惑的深情」。所以这个片段完全不能展现他的魅力,Richard Geist 还是要亲自去读才行。自体心理学不只是一套理论,而是一场运动(movement),后科胡特时代的作者为它增添了太多活力与生命。

一些闲话

那日半夜收到邮件,得知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前院长 Erika 噩耗,因其突然(脑溢血突发去世),心下悲鸣不已。邮件组与微信群很快也都炸了,每个人都争相表达震惊和哀悼。后续几天,不同组织也接连发来慰问。这是 2022 年芝加哥的数桩悲痛之中的最后一件。精神分析历史之中,从来不乏女性的贡献。Erika 是芝加哥第一任女性院长。我之前翻译的学院介绍视频之中也有她的谈话,那时她还年轻;我在塔维笔记第一篇之中也提到过她。我的同学高彦慧撰写的芝加哥系列课程介绍之中,也专门提过她的精神分析思想演进史,是基础项目之中相当经典的课程了。Erika 一直非常活跃于学院的各项活动,随处都能看到她的身影,确如人们所说,她把一生都贡献给了学院。我的印象里,她对于学院的历史如数家珍,她的文章也常涉及精神分析教育,包括对于学院柏林传统于 Franz Alexander 的考古。学院与中国的联系深厚,Erika 同样如此,她也同时负责值得推荐的证道精神分析两年项目,项目之中的中国学员也与我们共享一份哀悼。同样令人悲痛的是,作为一位分析师,她的突然离世,留给被分析者的是一份断裂和难以哀悼。而她真的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曾在疫情初起时写过 What happens when the analyst dies 的书评,未曾想几年后竟成为身边现实,语言实在难以描摹出来哀伤的千万分之一。我还是记得她所说的「在诸多理论之中找到自己的声音」,也记得她与 Leo 的玩笑,说自己是一个隐秘的 ego psychologist,记得她的音容笑貌、温暖平和与扎实严谨。有时玩笑说精神分析师已如不老不死一般的存在,常听说年纪一把还在工作,但他们也是普通的脆弱的个体。谨以个人 newsletter 之中的一段文字,怀念 Erika。

一点联想

情感

脑用得多了,心就不转了。……特别难。你需要锻炼你的脑和心,直到它们达到节奏的一致。
——宁浩《拍电影,晃树枝,别狂妄|十三邀×宁浩》

理解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还需要做第三件事。第三件事非常难,也许是最难的。我们需要非常仔细地倾听对方的反应,才能真正理解并尝试纠正我们的看法。有了这个,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一直是我们错误观念的受害者。另一个人很可能也是错误观念的受害者。
——一行禅师

充足

竞争是创造力的对立面。……创造力会淘汰所有的竞争观念。
——少楠《Vol.20220123:自由胜过增长,持久胜过速度,生活胜过工作》from 产品沉思录

阉割焦虑

但从情感而非经济角度来看,许多公司不知如何面对成功。
——艾·里斯 杰克·特劳特《商战》

容器

这本书里唯一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是,里面的一个电台主持人说自己中学时期的一个朋友,每次自己说「我没有容器」,对方就会迅速接上下一句「就用双手接!」,觉得是非常奇妙的事情。
——若有所播|To Be Podcasting34. 我没有容器 ,就用双手接丨Newsletter

更新

播客

修复播客音频链接

精神分析文献笔记库

  • 2023/1/6
    • 更新 Self Psychological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of Eating Disorders
    • 更新 Who are You, Who am I, and Where are We Going: Sustained Empathic Immersion in the Opening Phase of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自体 Richard-Geist
    • 更新 Mini-Analyses and Idealizing Transferences: Autobiographical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Therapeutic Model 自体 Richard-Geist
    • 更新 Empathy, Connectedness, and the Evolution of Boundaries in Self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自体 Richard-Geist
    • 更新 Empathizing With Oedipus: A Connectedness Perspective 自体 Richard-Geist
  • 2023/1/5
    • 更新 Heptabase 加入自动联系
    • 更新 Imagining Fear: Attachment, Threat, and Psychic Experience 依恋
    • 更新 The Effects of Early Relational Trauma on Right Brain Development, Affect Regulation, and Infant Mental Health 早期创伤
    • 更新 The Dark Side of the Womb: Pregnancy, Parenting and Persecutory Anxieties, by Joan Raphael-Leff, Anna Freud Centre, 2014. 养育
    • 更新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Patterns and Parenting Style 养育
    • 更新 The Female Professional: Parenting, Career, Choices and Compromises 养育
    • 更新 One Example of Shared Parenting: Gains and Losses 养育
    • 更新 Interparent Hatred and Its Impact on Parenting: Assessment in Forensic Custody Evaluations 养育
    • 更新 Interparent Hatred and Its Impact on Parenting: Assessment in Forensic Custody Evaluations 养育

谢谢你的时间。

我们下次再见。

乔晓萌

2023.1.6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