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心理科普做到现在,许多内容已经是老调重弹,但是,简单心理最近发布的文章《现实版樊胜美:当父母「假装爱你」》实际上非常重要,以至于我实在很想再写一篇文章强调它的重要。

这篇文章主要是在强调「双重束缚」这一概念,简单说来,就是,当你怀有某个感受时,你的外部环境一致否认甚至批评你的感受,最终令你确认,怀有这一感受是你的问题,而不是环境造成的。

「你」遭受否认,忽视,并且不再能够继续信任自己,由此,只能依靠他人的言语、行为确认现在正在发生什么。

题目之中的概括非常精准:父母只是「假装爱你」,而你只能自我忽视,欺骗,努力承认他们的爱。

遗憾的是,临床工作之中,这种现象毫不罕见,甚至,相比于真正所谓的「重大创伤」,如性侵,早年丧失等,诸如此类的日常创伤造成的病理现象更加普遍,但是,同样可能相当严重。

由此导致的一个问题是,受害者很难意识到他们遭受的伤害的严重,怀有深刻自责,自我攻击,总是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

他们可能非常想要一个诊断,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己问题,或者症状的严重,但却无法找到合理逻辑对其进行解释,只有一个诸如「边缘人格障碍」的严重诊断,才有可能帮助他们允许「自我怜悯」,或者表达愤怒。

人际间心理治疗的开创者沙利文曾经惊讶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父母沟通方式相当令人困惑,仿若病人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是他们才能定义病人的感受。我们翻译的创伤视频之中,主讲人也强烈抨击了将精神分裂症单纯归因于基因的研究。这种不负责任的研究本身就是「假装爱你」的父母的帮凶,也是社会对于精神困扰病理化,非常化的做法的帮凶。

即使不是早期性创伤,日常创伤如果不断持续,也极有可能带来费伦齐所谓的「言语的混乱」。正如科胡特不断强调的,持久致病环境影响深远。

长期日常创伤同样可能相当严重,你有权利为自己哭泣。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