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活用是何苦开心的起点,试图通过一系列短文搭建精神分析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桥梁;开启学术生涯后将其升级为精神分析活用 2.0,用以发布一些更加完整的应用精神分析文章。

精神分析师们的死亡母亲

理论发展与个人经历

  • / 乔晓萌 波士顿精神分析研究生院(BGSP)博士生
  • 题图 / Midjourney
  • 标签 / 死亡母亲理论

安德烈·格林(André Green)的「死亡母亲」理论(参考《死亡母亲:不曾存在的空白》)在精神分析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个概念描述了一种情感上的「母亲丧失」,母亲由于自身的创伤、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而变得情感上「死去」,不再能够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尽管母亲可能在身体上依然存在,但她对孩子的关怀和情感连接已经消失。这种情感上的空缺使得孩子在心理上感到被遗弃,形成了一个持久的情感创伤。这不仅导致了孩子自我发展的停滞或扭曲,也可能引发自恋性防御机制,孩子通过内在的全能来填补母亲情感缺失带来的空洞感。

格林的「死亡母亲」理论深刻地与自恋问题相关。自恋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个体对自身的过度关注,更是应对母亲情感缺席的一种防御方式。当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情感上「死去」时,孩子将失去对母亲的依赖,只能通过发展自恋来维持内在的安全感

本文想要讨论数位着重研究母婴关系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他们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于其理论的影响;不同理论又如何可以通过「死亡母亲」与自恋的概念相互关联。这些理论家们的研究不仅在个体层面上揭示了母亲情感缺席的破坏性影响,还展示了自恋作为防御机制如何帮助个体应对情感上的创伤。

这些理论家们的母亲或多或少都可以被视为「死亡母亲」,她们的情感状态或冷漠或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他们对人际关系的高度重视和理论的发展。事实上,精神分析中许多关于依恋、自恋和自体发展的理论,都是由这些「死亡母亲」所驱动的。

安德烈·格林

格林的生平经历为他的「死亡母亲」理论提供了重要背景。他的母亲在格林年幼时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创伤:她的妹妹在火灾中被活活烧死。当时格林只有两岁,这场灾难不仅对家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改变了他母亲的情感状态。——而这正是格林经典定义之中的「死亡母亲」。心理学家夏韦(Chervet)推测,格林的母亲因失去妹妹陷入了长时间的哀悼和心理封闭期,这使她在情感上变得疏远和无法回应格林的需求。母亲对格林的姐姐,因其体弱多病,投入了更多的关注,而格林在这种情境下,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情感冷漠。

母亲的悲痛让她变得情感上不再活跃,格林的童年因此充满了孤独和情感缺失的体验。这种早期的情感隔绝感,使得格林对母子关系中的情感断裂有着极为敏锐的感知。或许可以推论,正是这种经历促使他在成年后对母亲情感缺失的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发展出「死亡母亲」这一理论。格林认为,母亲情感上的撤退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它不仅破坏了孩子的自我感,还导致了持久的情感创伤。

「死亡母亲」这一概念揭示了母亲的情感支持在孩子心理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一旦这种支持消失,孩子将不得不通过自恋机制来弥补这种空缺。格林强调,自恋在这种情境下不仅是个体对自身的过度关注,更是对母亲缺席的一种心理防御。孩子通过强化自身的自恋,来避免面对母亲情感上的「死亡」,这种机制虽然在短期内保护了个体的心理结构,但在长期内却可能导致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深度隔绝。

海因茨·科胡特

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与母亲的关系极为复杂。科胡特的母亲埃尔泽(Else)是一位极度自恋侵入的女性。她在科胡特的童年时期表现出对儿子的强烈情感控制,这种控制逐渐变得令人窒息,使得科胡特在成长过程中感到极大的压抑。他在自传性个案「Z 先生」中描绘了母子之间过于亲密、甚至是「交织」的关系,这种情感纠缠让他在心理上无法独立,阻碍了他自体感的发展。可以认为,这种自恋性的侵入母亲同样是一种形式的「死亡母亲」

科胡特的母亲不仅在情感上具有强烈的控制欲,甚至在晚年患上了精神疾病,科胡特不得不面对她日益加重的偏执行为。她对儿子的侵入性关注,使得科胡特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感到无法逃离这种压抑的情感联结。科胡特在成年后回顾这一时期,认为自己早年形成的抑郁和焦虑,正是源于母亲情感控制的过度干预。

这种童年经历深刻地影响了科胡特的学术发展,尤其是他对自恋的研究。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如何通过与「镜映自体客体」的关系建立自体感,而这一「自体客体」通常是指母亲。在他的理论中,母亲的情感回应对孩子的自体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母亲像他的母亲那样情感上具有极强的控制欲,孩子将难以形成健康的自体感,反而会发展出自恋性防御机制,试图通过强化自身的自恋来保护脆弱的自体结构。

母亲对他的情感控制使他早年形成了强烈的自恋倾向,这种自恋在他的学术工作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思。他的自体心理学不仅是一种学术理论,也是一种对他个人情感创伤的回应。他的自恋理论揭示了母亲情感支持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一旦这种支持被破坏,个体将通过自恋机制来保护自我,但这种自恋的防御最终会成为心理发展的阻碍。

唐纳德·温尼科特

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的母亲伊丽莎白(Elizabeth)在情感上可能患有抑郁症,符合「死亡母亲」的范畴;这一推测来自于他童年时对母亲的敏锐感知。在温尼科特的诗作《树》中,他回忆自己童年时承担起为母亲带来快乐的责任,暗示着母亲在情感上存在某种缺席。这种缺席不仅使温尼科特感到孤独,也使他在早年形成了对母婴关系中情感联结的高度敏感。

温尼科特的母亲在他年幼时情感上逐渐变得疏离,尤其是她自己可能未被诊断的抑郁症,使她在心理上无法对孩子作出积极的回应。温尼科特的父亲在家庭生活中情感上较为冷漠,因此温尼科特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他早年情感体验的核心。尽管母亲的艺术才华和关怀精神在温尼科特的早年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她情感上的不稳定也同样影响了温尼科特对母婴关系的理解。

温尼科特的「足够好的母亲」理论主张,母亲并不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得完美,但她必须在早期阶段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帮助孩子建立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他指出,如果母亲无法在这一关键时刻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情感回应,孩子将在心理上发展出深刻的情感创伤,甚至在成年后表现出依赖性人格或自恋倾向。

对于温尼科特来说,母亲的抑郁状态使得他在早年感受到一种责任感,即通过取悦母亲来维持家庭中的情感平衡。这种体验促使他在理论中高度重视母婴关系中的情感联结,特别是母亲在孩子心理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他的理论强调,如果母亲在情感上缺席或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孩子将会面临严重的心理问题。

丹尼尔·斯特恩

虽然缺乏关于丹尼尔·斯特恩(Daniel Stern)与其母亲关系的更多资料,但是,在婴儿与幼儿 (Infant and Toddler) 课程之中,我的老师 Helen Ziskind 分享,他的妻子曾分享他与母亲的复杂关系,而这也是最初让我想要动笔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斯特恩的母亲在斯特恩出生后不久,由于母亲自己父亲的去世——同样是格林严格定义下的死亡母亲,情绪崩溃,整整一年几乎没有跟他说话。这种情感上的缺席给斯特恩带来了强烈的孤独感,也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努力去建立和维持的。

斯特恩的母亲情绪波动很大,时而投入,时而冷淡,和典型的抑郁母亲有相似之处。斯特恩成年之后的研究表明,抑郁的母亲往往难以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婴儿依赖母亲的回应来获得安全感和情感上的稳定。当母亲的情绪和行为不稳定时,婴儿会感到不安,并会发展出某种应对机制来应付这种不确定性。而斯特恩的早年经历正是如此,他的母亲情感上忽冷忽热,让他无法确定什么时候可以得到她的关注和关心。

这些经历后来深刻影响了斯特恩的研究方向。他专注于母婴互动,尤其是母亲的情感回应如何影响婴儿的心理发展。斯特恩认为,婴儿通过母亲的情感互动逐渐发展出对自我的认识,如果母亲的情感反应不稳定,婴儿就会感到困惑,可能会形成两种不同的互动模式:当母亲情感可用时,婴儿会尝试建立联系;而当母亲情感不可用时,婴儿则不得不依靠自己,发展出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

斯特恩自己的经历让他对这些问题特别敏感。母亲的不可靠性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依赖自己,同时也让他对母婴关系中的细微变化格外关注。他的理论不仅基于他自己的成长体验,还反映了他对母婴互动的长期观察和研究。他强调,母亲情感上的不一致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记,这种印记会影响孩子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以及如何理解自己在关系中的位置。

斯特恩的理论集中探讨了母婴互动对自体感形成的影响。他认为,婴儿通过与母亲的情感互动逐渐形成对自我的感知,而母亲的回应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斯特恩与母亲的关系让他早早意识到情感关系的复杂性。这种复杂的母子互动,也为他后来成为研究母婴关系和心理发展的重要理论家奠定了基础。他的研究反映了他自己童年中的孤独和不确定感,也揭示了母亲情感缺席对孩子的深远影响。

弗洛伊德

有趣的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可以成为本文之中的一个反例,他的母亲或许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死亡母亲」,却同样与母亲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但是在理论上却以对于母亲角色的完全忽略作为回应

弗洛伊德对母亲(Amalia Freud)既怀有深深的爱慕和敬仰,同时也带有未解的矛盾情感。阿玛莉亚被描述为一位强势的女性,她在弗洛伊德的童年时期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记作家盖伊(Gay)指出,阿玛莉亚「塑造了弗洛伊德,远超他自己意识到的程度」。她的性格和影响在弗洛伊德的生活中一直挥之不去。

弗洛伊德,但也透露出某种程度的内在冲突。盖伊指出,弗洛伊德在其一生中从未完全处理他对这位「强势母亲」的无意识依恋,尽管他在理论中深入探讨了亲子关系,尤其是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然而,弗洛伊德在他的理论中却选择忽略了母亲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的许多案例分析中,母亲往往被边缘化,成为家庭背景中的一个次要角色。盖伊指出,这可能反映了弗洛伊德对其自身母子关系的无意识回避。虽然弗洛伊德在理论中强调父亲的角色,尤其是父亲对儿子心理发展的影响,但母亲在他的理论中始终未能占据核心位置。这一现象引发了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们的批评,认为弗洛伊德在无意识中避免了全面探索他与母亲之间的复杂关系。

联系

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这些理论家们的理论并非彼此孤立,而是通过自恋和母婴关系这一维度相互联系。格林的「死亡母亲」概念揭示了母亲情感缺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破坏性影响,而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则进一步阐明了自恋如何作为应对母亲情感缺席的一种防御机制。温尼科特的「足够好的母亲」理论强调了母亲在孩子自体感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而斯特恩的研究则探讨了母婴互动在情感联结和自体感发展中的重要性。

自恋在这些理论中成为了一个核心的联系点。自恋不仅是一种对自我的关注,更是应对母亲情感缺席的一种方式。孩子通过内在的自恋来维持心理平衡,避免面对母亲情感上的「死亡」

可以看到,可悲亦有幸,精神分析中的许多重要理论,实际上都是这些「死亡母亲」推动下的产物。但是,幸运也是,在精神分析理论上的贡献,同样是理论家们修通自己创伤情感的方式,而我们就这样一代又一代走下来。

References

  • Bruschweiler-Stern, N. (2017) The Music of Dan’s Life. Psychoanalytic Inquiry 37:220-227
  • Gay, P. (1988). Freud: A life for our time. New York: Norton.
  • Kahr, B. (1996). D. W. Winnicott: A biographical portrait. London: Karnac Books.
  • Rodman, F. R. (2003). Winnicott: Life and work. Cambridge, MA: Perseus.
  • Stern, D. N. (1995). The motherhood constellation: A unified view of parent–infant psychotherapy.
  • Strozier, C. B. (2001). Heinz Kohut: The making of a psychoanalys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