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发现自己从未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但它当然是重要的。

何苦开心开篇曾说:

引入佛教「闻,思,修」的修持理念,并将之与「拿起锤子,见到什么都是钉子」(迟早更新),「一天要从输出而非输入开始」(何峰)结合起来(详见《「无痛」创作的方法》),这就是我想要在何苦开心之中记录的学习过程。

不过,「精神分析活用」更多把「闻,思,修」理解成为「输入,体验,输出」,而非「输入,体验,实践」。希望对于「精神分析式的良好生活」的讨论,也是朝向后者转变的努力。

而一直以来,精神分析之中对于分析师的诸多要求,真诚,一致,好奇,乃至道德等,说到底,无非也是「知行合一」而已。

那么,什么才是精神分析式的「知行合一」,以及良好生活呢?


显然,这与精神分析的目标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分析的目标说来宏大,如「人格转变」,但又异常谦逊:并非没有烦恼、不幸,而是可以忍受。不同流派看法迥异:弗洛伊德认为真相本身值得追求,我个人则更倾向科胡特的意见,如果一个人能够发挥潜能,朝向理想目标迈进,那么,这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治愈了。当然还有——「去爱,去工作,去玩。」弗洛伊德如是说。


对于精神分析来说,持续稳定地进行思考(或说消化,代谢)尝试本身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获得理解当然也是重要的,但与前者相比,其实也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思考尝试可能包括个人分析,反思实践,日记,正念,包括写作,播客制作,绘画在内的任何形式的创作,以及主动阅读,一次深谈。……

有趣的是,精神分析从不强调「越多越好」。如果缺乏反思能力,再多阅读或许也只不过是增加混乱。所以,一种精神分析式的良好生活一定是留有余地,而非过分填满,处处堆积。

如果笼统地说,那么所谓填满、堆积,可能就是没有消化代谢的大写的「焦虑」。在生活之中,「焦虑」可能会以任何形式出现:混乱无章的电脑桌面,久久拖延的 DDL,过分肥胖的脂肪,当然,也有可能完全相反,表现成为过分控制。

以上「症状」是一种提醒,提醒适时消化的必要。


当然,如果运用得当,其他一些做法或许也能起到类似作用,反之,如果使用不当,即使是以上形式,也有可能造成拥堵。

所以,写作是必要的,但是,并不只是因为分享必需,更不因为「个人品牌」,或者「长尾效应」,而是持续思考的内在要求。记录,联系,总结,成文,本身就是构建意义的过程。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思考尝试,自我分析能力是必要的;即使不能以动力性倾听的方式直面生活,也要能够一定程度地凝聚、总结,否则就会成为更多贝塔要素的倾倒。

如果不能做到,甚至无从判断,可能就会需要分析师的帮助。


而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思考尝试的前提是安全:这里所谓的安全包括生理,心理,经济,社会,不一而足。由于一切都会造成心理动力变化,精神分析倾向不去忽略,而是看重任何要素。所以,至少按照规训,精神分析少见妄自清高,而更多是锱铢必较。正如许多其他要素一样:Money matters.

安全首先还是与「设置」有关:在《写给咨询师的自媒体创作指北》之中,我曾谈到足以抱有信任的系统,「设置」便是一种令人足以抱有信任的系统。

我们也曾在其他谈论生活方式的方法之中看到类似条目:

  •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如是。
  • GTD 或者其他自我管理体系之中的 Weekly/Monthly Review 如是。
  • 番茄工作法之中的打断、休息如是。

所以,我们需要合理膳食,按时锻炼,规律生活,定期体检,以此保障生理安全;建立并且维护支持系统,平衡工作、生活等,控制压力,以此保障心理安全;记录账目,投资理财,或者降低欲望,减少消费,以此保障经济安全。如是等等。

以此作为基础,持续稳定地进行思考尝试才有可能得以进行。


如果说,佛教修行更加倾向外在改变带来内在变化,如「戒、定、慧」,我的理解之中,精神分析更是通过内在理解改变外在行为(症状)。但是,而就像寻根究底的正念观察之中引用的那样,佛教修行同样也是一种反思实践,从外在开始从来不是一件坏事。或许更加容易的是,同时从外在和内在开始。

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能够更多投入实践,如说而行,如行而说。与君共勉。

链接已复制!